伍戈:推动中国经济“量价齐升”
近期,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实际GDP增速始终保持在5%左右的合理区间,但价格指标如CPI、PPI、GDP平减指数在相对较低的位置运行。即使将各类价格指数综合考量,当前价格总水平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这种“量价背离”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既往增长周期中,当实际GDP增速达到预期目标时,价格指数往往会同步回升,企业利润也会持续改善。当前这种GDP增速与物价水平背离的现象较为少见。
“量价背离” 如何产生
量和价不是天然吻合的。很多行业、企业有“以价换量”的共同特征,即通过降价换取市场份额,实现量的增长。但这种持续的价格下行可能会削弱市场信心。因此,我们期待看到一种量价协同上升的良性循环。
为什么企业愿意“以价换量”,即便降价也要生产?
降价和总需求较弱有关。微观经济学中有个和宏观领域相似的场景:面对产品售价持续走低,企业非但不缩减生产,反而选择“逆周期扩产”。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暗含精密的成本核算逻辑。当商品售价仍然高于可变成本时,即便无法覆盖固定成本,企业仍会选择继续生产。(注:可变成本指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成本,如材料费;固定成本指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如房租)一些很“卷”的企业甚至会一边降价,一边扩大生产。此时企业的经营目标已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亏损最小化”。
我们最近统计了一些上市企业的状况。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