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标准当然要“走出去”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出海”好消息不断——蔚来建立中东北非团队;理想进军中东、拉美、亚太市场;小鹏旗下多款车型海外预售;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设电池工厂;零跑牵手Stellantis集团建立合资公司,销售网络铺向欧洲……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44.1万辆,同比增长43.9%。
然而,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势头良好的背后,也面临 “成长的烦恼”——产品、品牌成功走出国门,但相关标准未能同步输出。
标准走出去,是关键一步
机遇在前,要巩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优势,“中国标准”能否走出去,正是其中关键一环。
实际上,汽车实现出口,优质的产品是基础,同时还要满足目标市场的产品认证,就是所谓的“准入证”。不同市场对于进口汽车往往有着不同的标准要求。
举例而言,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欧盟市场,需通过欧盟整车型式认证等严苛认证流程,涉及安全、环保、能效等数百项技术指标。据报道,仅一款车型进行E-Mark认证,样车试验费用一般为1.5万欧元左右,公告费用也在1万欧元左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此前曾公开表示,中国汽车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不统一,很大程度上推高了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业内也有观点认为,受限于标准问题,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尚未大规模进入部分市场的重要原因。
“其实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路线、市场渗透率方面,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