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竞逐人形机器人赛道
作者 张燕 郑雪 宋杰 郭志强 牛朝阁
发表于 2025年5月
宇树人形机器人本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起跑本刊记者 马铭悦 摄
宇树人形机器人
Booster T1人形机器人

4月19日,北京亦庄通明湖畔,21.0975公里的半程马拉松赛道被分割成两个平行时空——人类选手与人形机器人在此展开一场跨越物种的竞速。这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参与比赛的人形机器人可谓各式各样,既有一米八的大高个儿“天工Ultra”、萌态十足的“0306小巨人”,也有健步如飞的“小顽童”、外形逼真的美女机器人“幻幻”……

此次站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起跑线上的,共有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20个团队,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

半马赛道之外,一场更为激烈的产业角逐已在全国蔓延开来。国家从标准化规则引导、产业战略布局、激发创新活力等维度,出台了一系列人形机器人相关政策。不少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布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措施,推动产业创新与升级,围绕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集群初现端倪。

资本更是闻风而动,数十亿资金如潮水般涌入机器人赛道。人形机器人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精密展品,正成为各地抢占未来产业高地的关键“武器”。据《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

北上深争相布局机器人产业

经历2小时40分钟的奔跑后,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制的“天工Ultra”最先冲线完赛,夺得冠军。

“我们从半年前就着手准备此次比赛,可以说不断遭遇新挑战。”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工作人员在赛后对记者透露,研发团队不仅成功攻克了本体稳定性、轻量化设计以及关节长时间运行发热等硬件难关,还通过优化运动控制算法,大幅提升机器人关节协调、步态优化与复杂地形应对能力。

“天工Ultra”的脱颖而出,得益于北京构建的“政策—资本—产业—应用”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早在2023年6月,北京市政府便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正是在此背景下,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应运而生,由优必选、京城机电、小米机器人等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组建,汇聚全球顶尖科研人才,研发人员占比超70%。

2025年,北京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力度持续升级。3月,北京市多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其中提到:到2027年,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支撑不少于100家创新主体开展技术创新,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政策引领下,资本加速涌入。2024年1月,总规模达100亿元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正式成立,重点布局机器人本体、零部件及创新应用等领域。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