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名人背后的才女
作者 王金华
发表于 2025年5月

龚业雅,女,湘潭人,生卒不详,约为1902年至1971年,已经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随着岁月流逝被遗忘。然而,她催生了刘梦苇、梁实秋的诗歌和美文,成就了吴景超的学术和事业。故纸堆里偶见只言片语,让她重新被关注被找寻被怀念。

刘梦苇,原名刘国钧,湖南安乡人,著名新月派诗人,被誉为“新诗形式运动的总先锋”。大约1923年,刘梦苇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漂泊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1926年9月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二十四岁。刘梦苇自小父亡母嫁,孤身一人,才华初显却赍志而殁,令人叹惋。他自编诗集《孤鸿集》,弥漫着身世和爱情的双重忧伤:“我的心似一只孤鸿,歌唱在沉寂的人间。心哟,放情的歌唱罢,不妨壮,也不妨缠绵,歌唱那死之伤,歌唱那生之恋。”另外,《爱与劫——呈Y·Y》《轨道行》《示娴》等诗作,反复咏叹无望的恋情,隐约指向一个令他牵肠挂肚的女子。这个女子是谁?沈从文、于赓虞等好友隐晦提及,朱湘则明说是龚业雅。

关于龚业雅的信息不容易发现。1921年10月12日湖南《大公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昨日之学生会议与请愿总司令》:“午前十时,学生联合会开各校代表紧急会议。首由主席云开源报告昨日各校学生被打情形,毕即请各代表讨论对付方法。嗣讨论许久,即议决下列各问题。(一)质问赵总司令,(一)请愿省议会弹劾。并推定黄少谷、云开源、言泽鹏、夏曦、周敦祜、龚业雅六人为请愿总司令代表,贺润、黄俊二人为请愿省议会代表,定于午后四时分途进行。……”

这是龚业雅的名字第一次见诸报纸。1921年9月,长沙各界发起“裁兵运动”,要求解散部分军队,减轻沉重的军饷负担。10月10日,省学生联合会组织大规模游行请愿,提出裁兵、提前实行省宪、增加教育经费、学校不得驻兵等主张,各校学生人手一面小旗,散发传单,到省议会、省政府、总司令部请愿,声势浩荡。游行当天黄昏时,在贡院坪、水风井、小吴门、经武门一带即有士兵当街殴打男生、辱骂女生,岳云、甲工、雅礼、明德等校均有学生受伤。省学联此次紧急会议即因此召开。可见,龚业雅为热心公益、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代表,但不知来自何校。

一周之后,湖南《大公报》发表《周南女校之大风潮》,揭开了省学生联合会紧急会议在周南女校的后续事件:10月17日午间休息时,周南女校全体中学生就学生被殴事情开会讨论,由周敦祜报告省学联紧急会议情况。下午上课,教室里空无一人,又事先未报告,朱剑凡校长大发雷霆,放言解散中学部,让学生退费离校,学生也开始罢课。双方冲突激烈,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掀起轩然大波。此后,湖南《大公报》和上海《民国日报》都有连续报道,多次提及龚业雅。湖南《大公报》刊载了校方的一封来函,说明事情原委:“校长即牌示上课。而八级内吴家缙、吴家瑞、谭昭、曹孟钧等仍未上课,附和九、十两级学生周敦祜、杨没累、龚业雅、曹北真等,开会胁迫各级同学签名退学,并至七、八两级教室外呼引已上课之学生,其有不理者,即加以种种轻蔑之语。签名后,随群至庶务室迫索学膳费,并限即刻退出。”

这是校方的说法,可能存在夸张和移植,但青年学生拒绝“奴隶教育”、与校方针锋相对的情形基本真实。接受了新思潮洗礼的新女性,不畏权威,有思想、有手段,让社会各界刮目相看,支持的声音此伏彼起。龚业雅和周敦祜、杨没累属于领头分子,非常主动。省教育会、省学联、校董事会多次调停,学生家庭也参与进来,最后双方达成妥协,除了周敦祜、杨没累拒不认错被除名外,其余学生均返校复学。龚业雅复学,但原因不得而知。

大约1923年从周南女校毕业后,龚业雅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5月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有1924年4月1日的《民国日报》新闻《北京军警蹂躏学生详记》为证:“1924年3月28日,北京学生联合会在北京大学召开紧急会议,议定次日全体学生赴顾维钧宅请愿,要求承认苏俄,并决定由“北大代表姜治谟,师大代表罗驭雄、马毅,平大代表张天幕,平工代表万人袖,女高代表龚业雅,负指挥全队秩序之责。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