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卷中悟有情
作者 沈晨
发表于 2025年5月

1949年秋,刚刚破晓的湘江渡口三只白帆船缓缓靠岸,船是安化蓝田镇(今属湖南省涟源市)来的,行驶了一天一夜。船工从舱面上扯下印花蓝布,里面整整齐齐堆放着四百多箱书,都用防水牛皮纸小心翼翼地裹着。从船上下来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环顾了一遍熙熙攘攘的渡口,又望向远处岳麓山上的湖南大学,眼中带着热切,他要将五十年积聚的八万册书全部捐献给湖南大学图书馆。

这位老人叫陈浴新(又名陈裕新),1890年10月生(清光绪十六年庚寅)。“浴新”这个名字是他父亲取的,意为受浴时代,感知新变。陈浴新的父亲陈吉昂是个读书人,南来北往做些小生意,常怀一腔报国热血。他曾作七律一首,其中“六十华年定主张,高谈国富与民强”两句,表达了自己对时事的关注。陈浴新受父亲感召,自幼喜好结识革命党人。他十三岁时和同乡李燮和交往,两人畅谈志向,共读了《警世钟》《猛回头》等爱国著作。陈浴新母亲亦是思想开放进步的“女中豪杰”,即使家境贫寒,也一直支持两个儿子读书报国。正是受父母的启蒙,陈浴新小时候在乡塾课诗书兼习武,少年走出小镇到北京陆军部讲武堂求学。后担任湖南第四路军总指挥部教导大队副教育长,一直致力于反清讨袁和国民革命。

陈浴新对书有着特殊的情感。从年少求学到在外领兵,他总会随身携带一本书,每晚在豆油灯下默默翻看。南征北战、戎马四方的生活,唯有这昏黄灯光下的文字能让他内心安定。“说剑谈兵声泪下,太平盛世此权舆。儒生报国无长物,一寸丹忱一卷书。”陈浴新毕生所求不过两个:一为太平盛世,二为藏书一卷。

读到《曾国藩全集》中“建军思想核心是‘忠义’,忠信二字,为行军之本”一句,陈浴新感慨良多,根据自身经历和所学,结合湘军的建军思想,撰写了《统御要义》一书:为将之本,要用“智”去立本,通古知今;用“勇”去践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正是得益于他的倡导,他任福建警备司令期间,福建军队尚学风气盛行。福建一些藏书家闻之,仰慕高义,纷纷将自己收藏的珍本善本赠予陈浴新,嘱其妥善保存。他在福建收购、获赠古籍图书共四万余册,后将这些图书分装四百余箱,用军车押送回蓝田老家,不幸途中突遇日军,损失过半。陈浴新听闻此事默然良久,道:“乱世之中,连书都没有安身之处,文化如何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陈浴新回拒了军务工作的调动,全身心投入湖南文化保护工作中。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