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第一善”发明记略
作者 李金坤
发表于 2025年5月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数千年来,读《老子》、解《老子》、喻《老子》、悟《老子》者不计其数,研究著作汗牛充栋。人们的喜爱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那些闪耀着哲理智慧的成语、警句等,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践行受益,历数千年而不衰。诸如“上善若水”“无为而治”“大器晚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等,足具魅力,影响深远,已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部分精神内核。

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到处可见“上善若水”的材质各异、形式多样的条幅或牌匾,它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指南针与座右铭。

“上善若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此语出自《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对芸芸大众与掌权统治者都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做人行事的原则,那就是以水为喻,提倡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谦让不争的包容气度与利物无私的奉献精神,来达到“有为”之争的根本目的。

由“上善若水”,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形容人的品德十分高尚,能够如广袤的大地一般包容万物,具有非常广阔的胸襟与涵养。由此观之,“厚德载物”与“上善若水”的思想境界甚相吻合,“上善若水”与“厚德载物”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包容万物、胸襟开阔、品德高尚、境界高远的优秀文化传统,别具异曲同工之妙。

众所周知,水具有滋养万物的非凡德行,它能使万物生长,而不与万物争利。又如俗话所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宁居下流而包容一切。因此,水既能“利万物”,又能“容万物”,其高贵美德彰显无遗。有副对联说得好:“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上善若水”是《老子》此章之“纲”,以下数种美德皆是此章之“目”,纲举目张,遂构成了老子“水德至美”的完整体系与至高境界。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