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见光
作者 汪剑
发表于 2025年5月

知道《就有了光》这本书,还是源于译者朱晓、彭志华两位老师的介绍,但吸引我迅速打开书页的,还是作者雅克·卢塞兰的传奇经历——这位童年就失去视力的作者,回顾他一生的故事,却说:那儿,有光。

在以往的阅读经历里,这样的传奇故事多半有一个“自强不息”的叙述框架,我们会在其中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失去的痛苦,然后才能在这种被剥夺的命运里体悟顽强、坚忍、人生的苦斗,等等,然后获得激励,感慨自己已被命运厚爱,要更懂得珍惜。但《就有了光》与众不同,故事的讲述者从未觉得他跟读故事的我们有何本质上的不同,他从不觉得因事故猝然失去视力让他变成了不同于“我们”的那一个。他只是有一些特别的经历,而这些经历甚至让他拥有了一份幸运——他所感知的,很多人也许终生都未曾知觉。

看见

他说,“从我失明的那天起,我就从来没有不快乐过”,他甚至说,“失明是一个很大的惊喜。因为失明与我所能够想象的任何事情都不一样,也不像周围的人想的那样。他们告诉我失明就看不见东西。然而,我不相信别人说的,因为我可以看见”。

应该也是从这样的讲述开始,我们会忘却那些既有的范式,作者的独特叙述激发出我们前所未有的好奇心,我们迫切地想要知道,通过这一双生理上失去了光的眼睛,要如何看见光?

在失明的开始,雅克承认,仅有八岁的他也是绝望、惧怕的,因为他按照眼睛惯常的方式去“看”,感受到的只有痛苦和缺失。但很快他意识到这只是因为他还不习惯运用新的方式去“看”——从自己的内在向更深处“内观”,突然他又“看”到了太阳,在他的脑海中,在他的胸膛里,过往的回忆也一并回来了,他又再次看到了他记忆中美好的一切——塞纳河、埃菲尔铁塔、心爱的小毛驴、玩具、女孩子们的卷发……

宇宙的物质再一次凝聚,重新定义并重新填充自己。我看到一团亮光来自一个我不知道的地方,它可能在我体外,也可能在我内里。亮光绝对就在那里,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道光,光。

这是显而易见的:光就在那里。

一个人不到八岁就失去了视力,无疑是一场悲剧。但雅克却说,他感谢上帝,在他还不到八岁的时候就蒙上了他的眼睛,因为小男孩还没有形成一些既定的习惯,无论身体还是思想,他没有杂念,还不懂得怨恨和愤怒,只是努力地用自己灵活的身体去适应这个骤然改变的世界,接受这个世界,接受生活的所有,对生活说“是”。雅克写道:“从这‘是’当中就会产生最美妙的身体奇迹。”

也许,雅克所说的这种失明后的“看见”会有些费解,但只要想到生命中那些已经离去但依旧时常鲜活地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人,那些至今依旧历历如绘的美好过往,我们就会明白,有些看见,并非只凭借双眼,甚至我们可以说,正因为在那些并无实体的“看见”中,我们倾注了情感、记忆、爱——我们内心世界最有分量的一切,我们所爱的人、我们无法忘却的所有,才会一直停驻在我们的“视线”中。即便有一天,我们会老眼昏花,我们依然可以“看见”那些生命里的美好,始终像最初出现时一样,真切、鲜明,生动如初。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