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其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成为国内颇有成就的学者、教育家、翻译家和英美文学专家,先后辗转多地名校任职教学,一生经历丰富。他是上海出版界大家丁景唐的老师,还是钱锺书先生参加1935年留英考试时英国文学专门科目的命题者。《一代名师周其勋》一书,不囿于介绍周其勋先生的个人经历,还围绕周其勋先生大量史实的叙述,向读者展示了那个时期的政治、思想、教育、社会等方面许多鲜为人知的人物史料,以及他与丰子恺、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的人生交集。
重现周其勋在世时的鲜活生活是不容易的。作者邝启漳博士凭着对恩师的一片真情与崇敬之心,不辞烦劳,从国内外资料中挖掘和考证出大量素材。在接受了撰写工作后,他数次前往周其勋先生曾经求学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查阅大量史料,包括周其勋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求学记录和相关文献,也采访了大量当事人。作者用无数个日夜,流下了不知多少汗水,写成了这部传记。这些文字,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心灵上,都深深吸引着我。
我的外婆是周其勋的姐姐,姐弟俩感情很深。姐姐送弟弟去国外留学,几十年间往来频繁。记得2018年在杭州西子湖畔那个秋夜,我跟着舅舅周宁怀夫妇至西子湖畔的国宾馆,初识本书作者邝启漳先生和为这部书编辑出版费了不少心血的资深出版人李元君女士。
在那“风吹皱的水,没来由地波呀,波呀”的湖畔,我们为酝酿这部传记,聊了很多往事。书中字里行间所折射出的光彩,似象征了那晚我们一起在碧绿的草地上合影时,迎面由雷峰塔映射而来的五光十色。我想,这多色彩多维度的投射,正是本书中传主丰富多彩人生的描绘。
二
当我把这部书读毕时,迎来的正是一个春天的清晨。我走到阳台上,阵阵朝雾涌来,恍惚间一座青铜铸像拔地而起。是的,这铜像没有辛弃疾诗词“壮岁旌旗拥万夫”的雄壮,但却代表了那个时代一位中西汇通、学识广博、敢说真话、孜孜不倦、平易近人、教书育人的儒雅书生。这便是本书的传主——周其勋。他是中国教育界、翻译界、英美文学界备受敬重的一位前辈,其学生弟子,遍布东北、上海、南京、广东、广西等地,见证了传主于社会嬗变中的忧患意识,以及献身学术生涯中的挫折和勇气。
我仿佛还听到作者在深情地述说:“在风云变幻的上世纪,艰难困苦与生死存亡的战争中,恩师始终带领着学生,弦歌不断坚守着中外文学的传播与坚守着教育阵地,并伴随着到处漂泊直至落地生根的漫漫历程。”
《一代名师周其勋》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记录了周其勋先生历经磨难却始终勇于开拓、矢志不渝的八十五年人生轨迹。舅公离世时,我没能去上海送别,这是一件终生遗憾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