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仃的一幅宣传画
作者 李兆忠
发表于 2025年5月

1958年一个沸腾的夜晚,张仃即兴创作了一幅美丽的宣传招贴画。

在笔者记忆中,张仃从未谈起过它,也从未在文章中提到过它。因此,七年前张仃的学生、中央工艺美院装潢系1956级的卢德辉先生在微信里发来此画图片时,笔者惊喜交加,思绪翻腾,同时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惶愧。

关于此画,卢德辉在《忆先生》中回忆:为配合形势,人民美术出版社急出一批招贴画,向全国发行,这项任务交由新成立的中央工艺美院完成,而且规定第二天上午必须交稿付印:

于是,一场夜战开始,先生亲自上阵,率领全院一百多名学生和老师挑灯夜战,分配选题,构思草稿,只要一张草稿经先生点头,马上绘制正稿。这是一个展现先生全方位才能的平台,是检阅工艺美院教学实践和学生水平的一场考试,大家交出了出色的答卷。当印刷出版后,我们将此画作拿到天安门华表前展示时,人们的惊叹声,肯定了新生的工艺美院。

先生一夜未曾合眼指挥师生挥舞画笔,自己还创作了一幅整张三合板大小的巨幅诗画,那是一幅意境优美、色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的装饰构图。与其说是表现一首民歌,倒不如说是先生借助那首民歌表现自己的浪漫诗意情怀。(《张仃追思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这段文字,不啻当年美术界“大跃进”盛况的一个生动写照。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这批招贴画,从策划、创作到印刷发行,一切都以超常的速度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时任中央工艺美院第一副院长的张仃,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夜挥就的巨作《层层梯田高接天》,更是给人留下太虚幻境般的神异美感。

应当说,这是一次不同寻常、意义重大的命题作文,并且受一首“新民歌”的具体指导:“层层梯田高接天,后生耕田走天边,姑娘铲土随天走,大爷采药高山巅,大妈提茶又送水,如今山里没冬天。”为表现相应的意境,张仃采取立式构图,借鉴传统中国山水画的“高远”透视法和“云烟隔断”法,在云霞、云彩的衬托下,层层梯田高入天界,气象巍峨。与此相应的,是两幅现代版的“腾云驾雾”图:其一可名为“云霞春耕图”,一人一牛,在云霞边上驾耕;另一可名为“云彩劳作图”,七个姿态矫健的人(人民公社社员),在云彩的一侧快乐地劳作。总之,张仃使出浑身解数,以如此繁复的构图,表达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人定胜天”的时代精神。

值得称道的是,张仃并未受民歌内容限制,别出心裁,在画面的中部——树木苍翠葱郁、瀑布飞流直下的山谷中,添上一弯绯红的虹桥,横跨画面,桥的造型与色彩单纯而写意,手法近似“野兽派”,令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显然,这不是现实中的任何一座桥,而是画家心中的桥,是理想之桥、灵感之桥。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