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识途的《人民日报》足迹
作者 张鹏禹
发表于 2025年5月

翻阅《马识途年谱》,我留意到,其中有二十一条马识途在《人民日报》(含海外版)发表文章的记录。管中窥豹,从这些跨度近半个世纪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马识途在中国文学不同发展时期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亦可感知其文风的变与不变。阅读这些作品,不仅是看一位老作家如何写报纸副刊体文章,更能发现作者始终与时代同行、关注前沿问题,字里行间闪烁着思想的敏锐光点。马识途2014年6月10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要善于引导,也要宽容一点——网络文学一议》,其核心观点之一是“发展网络文学,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创作问题,而是一个群众路线问题,是如何导引下一代走上健康道路的问题”。这个观点在网络文学主流化、精品化趋势显著增强的今天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十多年前,从文化品位、下一代的精神品质出发考虑这个问题,并上升到“群众路线”的高度,不能不说是深刻的。也就是说,他是从新生事物发展规律和文艺创作生产逻辑出发来看待文学现象。文中认为:“网络文学有其长处,它对青少年有极大的吸引力,它所产生的不仅是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是我们日夜企求的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巨大能量,这是雅文学一直追求而一直不能实现的效果。”他说:“事实上,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已经出现了比较好和很好的年轻网络作家,他们的作品就思想性和美学观而言都可称上乘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产生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家和作品,与我们过去称道的通俗文学作家及作品相比并不逊色。”马识途抛开对雅俗文学一高一低的固化价值判断,从群众喜闻乐见的角度出发,认为对网络文学未来“要研究如何增强其力量、壮大其队伍、提高其艺术水平”,预示了未来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

马识途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艺评论还有多篇,有评小说的(如《读文随记》),有评展览的(如《真大观也——为四川美院工艺美展鸣锣》),有评电视剧的(如《名著改编和地方特色——从四川台的川味电视剧谈起》),还有对中国文艺发展的系统论述和个人创作经验总结(如《写出反映时代生活、时代精神的作品》)等。马识途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是2021年6月3日谈红色经典《红岩》的《讲述革命故事弘扬红岩精神》。

马识途强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中汲取滋养。他自己的作品,比如脍炙人口的《夜谭十记》《夜谭续记》等,受惠于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而且在题材、叙述手法等方面受唐宋传奇和明清白话小说影响。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