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多叫得响的品牌”,为我国的品牌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深入推进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打造名品精品、经典产业。作为质量强国战略的关键抓手,品牌贯通供需两端,不仅是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标识,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做强做大民族品牌,以中国品牌助力质量强国建设,关乎国家发展全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品牌建设是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石
质量强国建设是引领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而品牌作为质量、创新、信誉等关键要素的集中体现,是支撑这一战略的重要基石。从产品和服务品质的夯实,到产业质量竞争力的持续增强,再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系统提升,品牌建设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为质量强国战略的全面推进注入持久动力。
其一,品牌建设是锻造产品和服务品质的重要环节。作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品牌建设涵盖了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市场反馈等全价值链环节,通过系统性整合与动态优化,构建起产品和服务品质提升的闭环机制。在技术研发端,品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的有机衔接;在生产管理端,依托智能化改造促进精益化生产,确保品质标准的刚性落地;在市场反馈端,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捕捉消费趋势变化并反哺前端决策。这种全链条、多维度的品牌建设实践,不仅优化了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使品质升级从企业单点的技术突破演进为产业链协同的价值共创,还在供需两端架起信任通道,实现品质承诺向市场价值的有效转化。
其二,品牌建设是塑造产业质量竞争力的关键支撑。在产业竞争范式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的转型期,品牌建设已成为打造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竞争优势的战略抓手。头部品牌通过构建质量协同创新网络,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技术标准互认、质量数据共享和人才要素流动,形成“标杆牵引—梯度跟进—整体跃升”的产业质量提升路径。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度渗透,品牌引领下的质量变革正加快重塑产业生态,推动技术、信息、人才、数据等高端要素资源向产业链集聚,驱动质量效能系统性升级。这一变革不仅将传统要素成本优势转化为质量溢价能力,还通过建立产业质量话语权,突破“低端锁定”困境,推动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其三,品牌建设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长效引擎。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与国际化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品牌不仅代表了企业的形象,更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体现。品牌经济的核心在于通过价值创造重构市场运行逻辑,其本质是通过差异化竞争打破传统价格主导的低水平均衡,倒逼产业链从低端加工制造向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导向型环节延伸,使经济增长逐步摆脱对传统要素投入的依赖,转向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式。此外,品牌建设的深入推进能够持续激发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通过技术标准引领、商业模式革新和全球价值链重构,推动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实现从被动承接向主动塑造的位势跃升,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持久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