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业 为智慧矿山装上“数字肺”
作者 陈晰
发表于 2025年5月
2013年,诺文科风机(北京)有限公司在“创新中国-中国企业创新论坛年会”上荣获“2012年度风机行业最佳自主创新企业”,公司创始人李宏业发表获奖感言

在某大型煤矿地面智能调度指挥中心内,大屏幕上的各种数据一目了然。值班员轻点鼠标,就将整个矿井的通风数据直接展示到大屏上,并迅速形成整个矿井的通风网络图。这得益于诺文科风机(北京)有限公司(简称“诺文科”)研发的矿井智能通风系统,为矿井装上了“数字肺”,实现了矿井通风从“会通风”到“慧通风”的转变。

“让每一缕风,皆有算法”,这是诺文科发展的愿景,也是公司创始人李宏业自主创新研发国产矿井智能通风系统的初心和使命。

从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风机二厂工作,到入职国际知名风机企业,代理国外品牌,再到创办诺文科,李宏业投身矿井风机行业二十余年,他带领团队实现了矿山智能通风技术的关键突破,解决了我国矿山通风领域的“卡脖子”难题,以“专”“精”“特”“新”的精神,书写“AI+”矿山智能通风的新篇章。

让“生命之扇”成为“智慧之扇”

风机之于煤矿行业,犹如呼吸之于生命。

几百米深的地下矿井巷道,绵延几十公里,结构错综复杂。密闭的空间里充斥着粉尘和各种可燃、有毒气体。向井下输送新鲜空气,排除有害气体和粉尘,调节温度,都要依靠通风系统来完成。一旦通风设备出现故障,短短几分钟内就会严重威胁井下人员生命健康。毫不夸张地说,风机就是矿井下的“生命之扇”,它的正常运转关系到每一位矿工的生命安危和身体健康。

由于矿用风机体型庞大,在风机长时间高速运转时,风机叶片要持续承受巨大的反作用力,而且其应用场景及工况条件十分复杂,所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恶劣的工作环境下,风机要能够长时间安全稳定运行,对矿用风机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生产工艺及检验手段和方法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极高要求。

让“生命之扇”安全稳定运行,并且成为“智慧之扇”,助力矿井高质量发展,是李宏业创业的初心。公司自成立起,始终坚持技术立企,科技赋能,助力智慧矿山打造。

第一款动叶角度实现在线无极调节的风机、取得首个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书(煤安证)的风机、行业内唯一通过《煤矿用风机能效限定值》一级能效标准的煤矿用风机、第一个软硬一体化整体方案提供商、第一个通过美国CMMI软件成熟度评价体系认证的风机厂家、风机行业第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行业第一家国家级“能效之星”企业、第一家主导起草行业标准的民营风机厂家、第一家设有智能通风研究院的风机厂家……一连串的“第一”,彰显着诺文科在行业的前沿地位,也记录着李宏业自主创新、砥砺前行的脚步。

与风机行业结缘

20世纪70年代,李宏业出生在陕西省乾县的一个农村家庭。独立、懂事的他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从五六岁起就帮父母做家务,洗衣做饭。课余时间,他还会扛着果园里摘的水果去集市上卖钱来补贴家用。李宏业自幼刻苦学习,立志长大后一定要走出大山。1993年,他终于如愿以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毕业生的去向大部分是钢铁企业。但李宏业毕业那年,已经到了国家分配和自主择业的“双轨制”时期。那一年首钢没有招聘应届生,想进钢铁企业的愿望没有实现,李宏业应聘到北京风机二厂,从此开始了与风机的不解之缘。

当时北京风机二厂生产的风机都是一些小型产品,主要用于工厂、楼宇建筑的通风等。李宏业在生产车间从实习生做起,之后到技术部从事设计研发工作。因为工作能力强,勤学上进,他还被委任为厂里的团支部书记。

当时,国家煤矿用风机设备供不应求,北京风机二厂决定研发煤矿风机,项目负责人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李宏业成为研发组技术成员之一,参与了矿用风机新品的设计研发工作。在北京门头沟矿区,李宏业第一次看到了煤矿风机。“和楼宇风机比起来,煤矿风机可以说是个庞然大物,但是和我们今天生产的风机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李宏业介绍,当时煤矿上已开始大面积采用刚刚兴起的叶轮和电机直联的对旋风机,直到今天,绝大多数煤矿依然在使用着这种传统的对旋风机。

立志打造高端智能国产矿用风机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宏业在报纸上看到了风机行业全球第一品牌豪顿集团中国子公司在国内的招聘消息。抱着想要到“行业第一”去学习和历练的想法,李宏业投递了简历。经过几轮长时间的严苛面试,李宏业顺利入职豪顿,任职于报价部,先后负责煤矿、电力、地铁隧道风机的技术选型、商务报价、技术支持等工作。

2004年,由于豪顿集团业务架构调整,其煤矿主通风机业务交由一家澳大利亚公司独家代理,李宏业被委派到该公司北京代表处,负责豪顿风机在国内煤矿的独家代理业务。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吃透技术,勤动脑思考,是李宏业对自己一贯的要求。拿风机选型来讲,国际公司的选型工程师,都是通过在选型软件上输入各种参数,然后由选型软件自动输出选型结果。而李宏业经过前后四年半的历练和潜心研究,则可以做到不依靠软件就可以手工进行选型。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