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 演绎 评论
作者 方文 孙国忠
发表于 2025年4月

2024 年11 月, 提奥多·库伦奇斯率领其亲手缔造的音乐永恒乐团二度访华演出, 所到城市上海、北京、武汉和深圳皆掀起了爱乐热潮,“库伦奇斯现象” 成为近期音乐界和爱乐圈的一个热门话题。库伦奇斯以其独特的音乐理念和另类的指挥风格,通过音乐会演出场域制造的视觉与听觉交融和个性化音乐演绎,在重新定义音乐会现场体验的同时,对传统的古典音乐鉴赏及其审美感知形成挑战。“库伦奇斯现象”关联多个艺术问题,其中三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音乐会舞台表演的视觉意涵;西方音乐经典作品的个性化诠释;大众爱乐评说与专业音乐评论的关系。本文将从音乐会的视听体验、音乐经典演绎与音乐评论写作三个方面探讨“库伦奇斯现象”的独特性和影响力,再思音乐表演实践与音乐接受和评论生态的关联。

近年来,随着音乐演出市场的复苏和古典音乐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的多元化传播样态,传统的音乐会形式正经历着令人瞩目的转变———从强调听觉为主的传统演出方式到融合多重感知元素的综合性艺术体验。库伦奇斯与音乐永恒乐团可谓这一转变中最具代表性的实践者之一。库伦奇斯的艺术理念深受多种文化和哲学思潮的影响,注重经典音乐与当代情境的结合,通过戏剧化的表现形式和舞台视觉效果,赋予音乐会演出新的生命力。他的指挥风格以彰显表演欲的肢体动作和夸张的细节控制著称,他也因此被评论为“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呈现曲目,为特定范围的经典作品打上自己独特的世界级烙印”,是将古典音乐演出带入全新文化语境的重要力量。

“库伦奇斯现象”的特点之一是音乐会舞台呈现形式的独特性。音乐永恒乐团的音乐表演以持续的“动态”形式呈现———除大提琴声部之外,全体演奏员以站立演奏的姿态展现音乐的流动和作品的进程。这种演奏姿态不仅赋予乐手更大的身体自由,也为音乐会舞台的能量散发注入强烈的动感张力。这种独特的演奏方式不仅打破了交响音乐会乐手坐姿演奏的惯例,更从表演理念上形成对交响音乐会的艺术风貌与接受传统的冲击。以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与马勒《第五交响曲》为例,尤其是在慢板乐章中,在库伦奇斯极富表现力的指挥姿势引领下,乐手们的演奏随着旋律的起伏而自然摆动身体,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节奏”。弦乐组开阔、舒展的运弓与管乐组时而上扬喇叭口的吹奏,在强调乐手体态投入的同时,明显提升了整体音响建构的饱满度和通透感。站立演奏的动态身姿不仅增强了乐团成员演奏时的音乐互动,也使观众得以深入感受音乐的流动和情感变化,这种强化听觉与视觉交融的音乐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音乐会现场艺术品鉴的兴奋感和想象力。

库伦奇斯以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指挥姿态闻名,他大幅度的指挥动作以及偶尔兴奋至跳跃的姿势使其成为舞台表演的聚焦点。在指挥过程中,他的肢体语言不仅是音乐作品意图传递的媒介,更是一种戏剧化的艺术表达,深刻影响着乐手和观众对音乐的感知。他的指挥在带动乐手全身心投入音乐演奏的同时,用交响音乐会空间场域的整体性效果撼动观众的心灵。这种有别于交响音乐会传统的音乐气场和贯通舞台上下的艺术共鸣,让音乐作品的演绎和接受多了一种滋养趣味的审美向度。

古典音乐舞台上的指挥家通常给人的印象是风度翩翩,虽然当今不少指挥家已不再穿着燕尾服上台,而选择相对低调的正装,但他们仍然注重仪表的端庄和姿态的优雅。这种形象无疑是“高雅艺术”的象征,显示了指挥家作为交响音乐的诠释者和表演引领者的身份,与古典音乐表演艺术的文化承载高度契合。然而,库伦奇斯的出现颠覆了这一传统。他身着紧身衣和宽松裤,以流行音乐明星的打扮亮相舞台,这种吸引眼球的形象作为其音乐会表演的“视觉配置”自然地融入他另类的艺术创意中。此外,库伦奇斯在指挥过程中常常跨出指挥区域, 打破与乐手的“间隔”,与他们形成近距离互动。这样的动感姿态激发了乐队成员的表演欲望,也让音乐演奏充满即时体现的活力。库伦奇斯突破传统的指挥方式将音乐会现场变为一种洋溢舞台表演生机的“视觉事件”,不仅重新塑造了“指挥家形象”,也为音乐表演注入了别具一格的观赏性和艺术趣致。

自18 世纪公众音乐会建制诞生以来, 音乐会被设计为一个听觉导向的艺术空间,音乐的体验也就自然约定在听觉范畴。这种植根于古典音乐审美理念的音乐鉴赏传统强调音乐本体的纯粹性和演奏艺术的严谨性,为“聆乐”目的提供感知功能的听觉成为被赋予音乐审美体验之重任的感官。

本文刊登于《人民音乐》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