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算力升级和算法优化的驱动下,AI虚拟主播正在重塑新闻生产流程、用户互动体验和媒体传播生态。2023年,人民日报推出AI虚拟主播任小融,“上岗”3小时就引发了广泛关注。人民日报AI虚拟主播的特点包括职业形象和新闻播报声音高度拟真,吸引了大量用户互动;能全年无休地工作,聊天内容千人千面。未来,AI虚拟主播还需不断完善情感表达、交流互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互动体验。人民日报AI虚拟主播的推出加快了新闻业的转型升级,也激励着更多主流媒体在AIGC领域的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人民日报 AI虚拟主播 新闻播报 任小融
随着智能媒体技术和AIGC的兴起,各大媒体机构纷纷布局AI虚拟主播这一赛道。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家主流媒体启用AI虚拟主播进行报道。其中,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的AI虚拟主播任小融“上岗”后引发了广泛关注,上线仅仅3个小时后,相关话题“人民日报AI虚拟主播”的阅读量就超过了7000万,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首。近百万网友在H5页面与任小融互动,了解两会内容,使之成为两会期间与网友互动最多的AI虚拟主播。笔者综合分析了任小融的仿真形象、个性化服务以及AI虚拟主播的发展趋势,探讨其为新闻传播业务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从而为媒体布局这一赛道提供些许参考。
一、AI虚拟主播形象生动鲜活,顺畅播报富有吸引力
AI虚拟主播运用语音合成、人脸合成、多模态技术等手段,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内容生产融合的产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领域。这些主播是由真人主播的关键信息建模而来,能够模拟真人主播的播报能力。人民日报的AI虚拟主播任小融以其完美的外表、声音和播报技巧迅速赢得了广大网友关注,提升了公众对AI虚拟主播的认知和认可,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1.形象仿真,增强吸引力和创新性。在新闻播报中,真人主播可能因为新闻事件性质、个人偏好或所处场景等因素而影响表现,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形象崩塌等特殊状况,引发舆情危机。而AI虚拟主播是根据真人的有关数据进行技术合成的产物,其形象接近真人,但与真人相比,其可控性更强也更稳定。媒体可以根据场景、内容、性别、用户偏好等参数对虚拟主播的形象进行定制,也可以选用方言和特定的口音来播报新闻,从而增加新闻播报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例如,任小融在开发早期还有卡通人物的感觉,如今在外观上与真人已经几乎没有区别。其声音、唇形、动作和表情经过微调后,能够较好地模拟真人播报的效果;其播报语速、表情动作自然流畅,不会出现卡顿或音画不同步的情况。
2.细节逼真,呈现自然鲜活的人物。早期的虚拟主播常因细节处理不够精细而在声音、肢体语言和播报节奏方面出现不自然之处。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语言处理、动画合成、声音合成等方面技术的显著提升,现代AI虚拟主播已经能够达到与真人几乎无异的水平。正如任小融在新闻播报和聊天交流方面都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让用户难以分辨真人与虚拟形象。其声音细节处理得非常精细,说话流畅,在断句、情感表达等细节上的表现接近专业主持人的水平。因此,任小融不仅仅是一个播报机器,更给人以专业主播的感觉。此外,任小融的肢体动作也能够匹配新闻播报的节奏,其语速、口音和唇形,甚至是眨眼频率都能与真人播报相媲美。网友感叹其“太逼真了,如果没有明确交代,还以为是真人主播”。这说明人民日报推出的AI虚拟主播在形象和细节处理上,已经超越了之前各大平台推出的虚拟主播,这正是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进步的具体体现。
3.声音拟真,新闻播报顺畅音效好。AI虚拟主播可以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将文本信息迅速转换成自然语音,从而实现快速的新闻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