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旗永向前

紧跟着鲜红的军旗
1927年9月,秋收起义爆发后的某一天,起义军高举着崭新的军旗,在崇山峻岭间大步向前。看着迎风招展的红旗,看着部队整齐有序的行军步伐,毛泽东忍不住抒发起内心豪迈的诗情,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按照原定的计划,起义军本应该在攻克平江、醴陵、浏阳等地后会师,进攻湖南省会长沙。但是,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反扑,给起义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导致部队战斗力大幅下降,人数迅速从5000多人减少到1500多人。
面对这样的局面,进攻长沙已经不可能了。危急关头,毛泽东命令各部队到浏阳的文家市会师,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会上,毛泽东果断提出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转而向敌人势力薄弱的井冈山地区进军,建立根据地并让军队进行休整。
撤退途中,起义总指挥卢德铭为了掩护大部队而不幸牺牲,整个队伍的士气更加低落,很多人都在怀疑,刚刚举起的红旗还能不能坚持下去。
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深感忧虑,他开始深刻反思并总结失败的原因。9月29日,部队行军抵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随即实行了“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奇妙博物馆》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