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苏州人
作者 李澳
发表于 2025年4月

苏州地处太湖之滨,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大约10000年前,三山岛先民出现,拉开了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序幕,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次第登场。商周之际,“太伯奔吴”,让苏州成为吴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纷争故事。一代霸主吴王阖闾命伍子胥修建吴大城,开启了苏州城市文明的新篇章,苏州古城“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延续至今。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轨迹,一同领略千年古城苏州的独特文化!

——苏州博物馆馆长 谢晓婷

说起吴,很多人会想到三国时的东吴。但你知道吗,吴也是江苏省苏州市的古称。苏州的历史非常悠久,它的历史源头,还是一位园林工程师发现的呢!

10000多年前的苏州人

那是1984年4月的一天,在温暖的春风中,苏州市园林局的工程师黄玮来到了太湖中风景秀丽的三山岛上。

这里距离苏州古城约50千米,黄玮本来是到这里调研旅游资源的,没想到却有了意外的收获!他先是在岛上西侧的清风岭下,发现了一个淤泥堵塞的溶洞,后来居然又在采石场发现了一块块兽骨化石。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相关部门立刻组织考古专家上岛进行考察,由此揭开了苏州地区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

考古专家来到岛上后,很快就在龙头山、小姑山采集到了鬣((%D )狗、棕熊、猴、鹿等哺乳动物的牙齿和骨骼。鬣狗是凶猛的肉食性动物,如今仅存在于非洲。在我国,它早在10000多年前就已经消失,因此,专家在三山岛发现的鬣狗化石, 被称为“ 最后鬣狗”。这也说明三山岛遗址至少已经存在了10000年。

旧石器时代 动物牙齿 苏州博物馆藏

第二年,考古专家们又在清风岭一带发现了棕熊、猞猁(shē lì)等动物的大量牙齿,以及猕猴、老虎、犀牛、鹿等动物的化石。棕熊、猞猁这些动物现在一般生活在我国北方。因此,我们猜想10000多年前,这里并不像今天一样被湖水包围,而是分布着森林和草原,气候也比现在要冷。

经过考古勘探,专家们在清风岭的湖滩上还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出土了5200多件石制品。结合之前发现的动物化石,专家们认为,大约10000年前人类就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三山岛先民就是最早的苏州人,三山岛遗址也是苏州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

从渔猎到农耕

从考古发现可以得知,当时的三山岛的先民只会用燧(suì)石制作简单的打制石器,他们的日常生存图景可能是这样的——清晨,三山岛的居民从群居的山洞中走出来,有的去采集植物的果实、根茎来吃,有的用尖状器来加工这些食物。除此之外,集体围猎也是他们重要的日常活动。猎人们会先设置好捕捉野兽的陷阱,当发现野兽的踪迹时,他们就会齐声大喊,用石头、火把等把野兽驱赶到陷阱里。成功捕捉到猎物后,为了能吃到美味的肉、合理利用兽皮,三山岛上的先民还会用刮削器切割、剥除动物的骨头和兽皮,进行二次加工。另外,他们还会用简易的木质、骨质的鱼叉捕捞湖里的鱼来吃。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苏州博物馆藏

在三山岛先民之后,距今7000年左右,苏州附近又出现了属于马家浜文化的早期人类。这时,先民已经会建造房子,在捕鱼打猎之外,他们开始自己种植水稻。在苏州的草鞋山遗址,人们就发现了6000多年前的水田遗迹,其中包括小块的水稻田和水口、水沟、水井、水塘等构成的水田灌溉系统,水田中还出土了大量炭化稻谷。

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浜遗址而得名,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

请大家仔细看马家浜文化的炭化稻谷颗粒,远远看上去是不是就是凹凸不平的土块。但如果同学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你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稻壳的痕迹!稻壳和泥土混合后能起到黏合的作用,因此专家判断,这些土可能是当时的人盖房子的材料。

过了1000多年,崧泽文化时期的苏州出现了重要的农具——石犁。又过了1000年,良渚文化时期出现了组合式石犁。石犁出现前,人们的耕种效率很低。石犁出现后,农业耕作方式开始从人力逐渐过渡到牲畜犁耕,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

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 炭化稻谷颗粒 苏州博物馆藏

请大家仔细观察下一页,这个三角形的石犁中间还有一个圆孔呢,这是用来穿绳的。有了绳子,人们就能将石犁与犁座绑扎固定到一起,方便耕作。你看,先民们是不是很聪明呢?

吴国的诞生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穿孔石犁 苏州博物馆藏

除了考古发现获得的信息,古籍当中也记录了苏州人的祖先,他们就是商朝晚期赫赫有名的周族部落的姬姓兄弟——太伯和仲雍。

姬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传说姬姓人的祖先后稷特别擅长农业,所以尧帝任命他为农官。后稷的后人世代继任周族部落的首领。商朝晚期,周族首领古公亶父(周太王)带领周人定居在周原(今陕西宝鸡岐山一带)。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三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从小特别聪明,因此古公亶父就想把首领之位传给三子季历和孙子姬昌(周文王)。太伯和仲雍知道后,就出走到了今天的苏州、无锡一带。太伯被当地的百姓拥立为首领,建立了吴国,他去世后,弟弟仲雍成为第二任国君。

到了春秋时期,吴国已经成为十分强大的诸侯国,王室的陪葬品里有了许多珍贵的玉饰。

快看,苏州真山吴国王室墓出土的这组玉敛葬饰,是不是非常眼熟?它整体由玉面饰、玉珠襦( )、玉甲等部分组成。玉面饰是覆盖在逝者脸上的,其中两件虎形玉饰覆盖双眉,三个拱形饰覆盖双眼和鼻子,两个玉瑗( )覆盖两边面颊,玉琀则覆盖住嘴巴。由红玛瑙和绿松石、水晶珠等穿成的玉珠襦是上衣,玉甲是下衣。这一身饰品很可能是大名鼎鼎的金缕玉衣的原始版本哟!

像玉敛葬饰这样精美的艺术品,在苏州博物馆的文物中,还有很多。从三山岛先民到太伯、仲雍兄弟,一代代开拓者在苏州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他们的灿烂文明,从而有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吴”!

本文刊登于《奇妙博物馆》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