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发布的《2024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12~18岁青少年中,32.7%存在轻度及以上抑郁倾向;焦虑检出率达28.4%。孩子高比例的心理问题,与父母的高付出、高期待形成强烈反差。为什么会这样?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做,孩子才会真的健康幸福呢?
向外求的孩子感受不到幸福
我发现,很多孩子之所以感受不到幸福,是因为习惯向外求。所谓向外求,是关注物质获取和社会认同,依赖物质条件和外界评价获得幸福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因为很多父母习惯于以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来想当然地理解孩子,他们认为只要创造了足够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没有理由不快乐。然而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在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幸福的体验更多的是与个体内在体验紧密相关,与外在的物质条件关系其实并不大。
两年前,大二男生陈岩向我求助:“为何父母对我百依百顺,我还会患上抑郁症?”他的父母毕业于名牌大学,都是公司中层领导,因为他们小时候生活拮据,所以特别舍得为孩子花钱。从上幼儿园开始,陈岩用的文具、书包和餐具就都是进口的;高中还没毕业,父母已为他购置了婚房;陈岩读的大学和专业、未来工作,他们也早早规划好了。
陈岩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顺利考上了一所“985”大学的热门专业。没想到大一下学期,陈岩就被确诊为抑郁症。“孩子上大学后,同学都欺负、孤立他,老师对他也不好……”母亲认为这是陈岩抑郁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陈岩和同学关系差不是抑郁的原因,而是结果。因为父母早早为他安排好了一生的路,他也因此失去了自我探索、在反思中成长,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机会。
大一上学期,陈岩因为一件小事跟室友打了架,然后哭着对父母说不想活了。父亲马上赶到学校,让老师给他换了宿舍。没过多久,陈岩又因室友打呼噜,跟对方打了起来。室友提醒他“去看看精神科”。这一看,陈岩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
咨询时,陈岩父母认为儿子患上抑郁症,都是外在的“不幸”造成的。我则帮助他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当孩子想要什么都可以轻松得到时,久而久之,就会掉进“幸福是向外求”的坑里。
其实教育孩子,如果真能读懂“存天理,灭人欲”的古训,境界就会完全不同!
天理是客观规律,人欲则是无视规律的任意妄为。很多父母觉得物质给予是满足孩子的“天性”,其实那是“人欲”。打个比方,孩子饿了,父母给他做饭吃,这是顺应天理、符合自然规律的;但如果孩子吃饱了,还想吃更多、更好,哪怕肚子都撑了也不放下筷子,这就是“人欲”了。
因为父母无限度满足他的“人欲”,陈岩一直在向外求的环境中长大。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外求”不被满足,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如果没有及时疏导,心理可能会失衡。
兮兮从小成绩优异,但从高三下学期开始一落千丈,情绪一点就着,动不动说“不如死了算了”。兮兮父母百思不得其解。通过了解,我得知兮兮很早就有了心仪院校,父母却觉得她选的学校和专业“没出息”。兮兮喜欢摄影,父母给她买了带长焦的照相机,但每次她刚拿起相机,母亲就让她“赶紧去学习”……
所以,兮兮的抑郁表现源自父母不理解也不接纳她内心深层次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