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青青“草”
草色青青,谁人不爱。这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绿色,自然也被汉字记录下来。古代汉字当中,有很多字描绘了草的形象,比如下面这几种:
第一种字形像一株根、茎、叶齐全的草木的样子;第二种字形像并列的两棵草;第三种字形则像三株刚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的样子。那么,它们分别是什么字呢?
第一种字形是“屮”,用一棵完整的草木的形象来表示跟今天草木的“草”相同的意思,读成cǎo。《荀子·富国》:“辟之若屮木,枝叶必类本。”这就像草木一样,枝叶必定和根的种类相称。《汉书·晁错传》:“屮茅臣无识知。”不是做官之人,没什么见识。“屮茅臣”即“草茅之臣”,比喻在野无权的人。“屮”还表示“草木初生”的意思,读成chè。
第二种字形是“艸”,用并排的两棵草来表示野草丛生的含义,读成cǎo,最初是指草本植物。《说文解字·艸部》:“艸,百卉也。”《广韵·晧韵》:“草,《说文》作艸,百卉也。经典相承作草。”隶书和繁体楷书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字形特征,后来简化成“艹”。今天,它已经不能再作为独立的汉字使用,而是作为组成与草木有关的其他汉字的偏旁,比如“芒、花、茂、
落”等。
那么,今天这种字形的“草”又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
这个字很久以前就出现了,只不过,它最初并非表示草的意思。字形上面的“艹”表示字的意思跟草木有关,下面的“早”表示字的读音与之接近。它最初是指栎(lì)树或柞(zuò)树的果实,也就是皂斗。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