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是我国古代社会中第一个在法律上确定了女子教育的专门化发展阶段,同时,汉代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面发展女子教育的朝代,它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育途径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与先秦相比,汉代的女子家教较为普遍,突破了阶层化。女子接受教育的途径主要集中在家庭,家庭中的男性和女性长辈或其他男性、女性亲属都可以对女子进行家教。
如窦太后,其父隐居家贫,去世较早。惠帝时被选为“良家子”,后成为文帝皇后。史载,窦太后好黄帝、老子之言,要求景帝与诸窦子弟不能不读黄帝、老子之书,并尊其术。出身平民的女子能读《老子》,显然说明她识字,受过家教。
成帝许皇后,“聪慧,善史书”,另一著名皇后赵飞燕通《诗经》,班婕妤少有才学,工于诗赋,文才出众,熟悉史事,常常引经据典、出口成章,经常开导汉成帝,还擅长音律。后人诗赞其“有德有言”,“履正修文”。明帝马皇后出身名门,是名将马援之女,“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章帝窦皇后六岁时就“能书”。殇帝的生母左姬“善史书,喜辞赋”。灵帝喜爱的王美人,“聪敏有才明,能书会计”。顺帝梁皇后“好史书,九岁能诵《论语》,治《韩诗》”。元帝皇后王政君,父亲在她入宫前便请人教她学习各种技艺。东汉邓太后乃邓训之女邓绥,六岁能读史书,十二岁通《诗经》《论语》,家人称她为“诸生”,《后汉书》说她“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汉书》中记载有八位皇后都受过很好的教育。
除后妃之外,汉代各个阶层都有家教良好的女子见诸史册。汉文帝时,齐太仓令淳于公犯罪应当受刑。其小女儿缇萦随父到长安,上书求赎父刑,称:“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因而感动文帝。文帝获知济南伏生精通《尚书》,遂派太常掌故晁错上门求学。无奈“伏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也,使其女传言教错”。这说明伏生之女亦通《尚书》。
东汉和帝时的班昭出身世家,在父班彪、兄班固的教导下,成为著名大才女,兄长去世后,班昭被诏令前往东观藏书阁潜心续写《汉书》,特别是“和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事焉,号曰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