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到底从何而来
作者 佚名
发表于 2025年3月

“高开疯走”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国影史票房之王,带动了全社会对哪吒的广泛关注。那么,哪吒到底从何而来呢?

其实,哪吒的原型最早要追溯到古印度佛教中的“那吒”,其形象传入中国后,融合了本土的道教、民间信仰,也经历了多次演变才最终定型,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哪吒。

哪吒并非中土人士

从名字就能看出,哪吒是一位外来的小朋友,并非中土人士。一般认为,哪吒的名字来源于梵文“那罗鸠婆”,意为“可爱”,是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的儿子。在佛教中,哪吒是一位护法神,具有为众生消除魔障、摧伏恶鬼的职责。据考证,古印度佛教大师马鸣著的《佛所行赞》是最早提及“哪吒”的佛经:“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在佛经中,他“三头六臂”的形象颇为独特,常以童子的形象出现,随父亲一起护持佛法,神通广大,降伏魔障。

唐代以后,佛教中的哪吒形象与中国民间信仰相结合,进行了本土化的演变。哪吒逐渐被纳入道教的神仙体系,被尊为“中坛元帅”。南宋时期,李靖演变成北方毗沙门天王,南宋《五灯会元》一书中,首次出现了哪吒“剔肉还父”的故事,这让其从佛教护法转变成了道教的神仙道童,形象逐步扎根于中国本土。

“重塑”后完全融入中国文化语境

明朝,哪吒的形象逐步定型,据《三教搜神大全》记载,“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妻)素知夫人。”其中所描述的哪吒的叛逆性格、追随世尊、莲花化生等元素都被后世继承了下来。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