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为成人之道
作者 《群书治要·文子·上礼a》
发表于 2025年3月

昔之圣王,仰取象于天b,俯取度于地c,中取法于人d。调阴阳之气,和四时之节,察高下之宜,除饥寒之患,行仁义之道,以治人伦e。列地而州之f,分职而治之,立大学而教之g,此其治之纲纪也。得道即举,失道即废。夫物未尝有张而不弛、盛而不败者也,唯圣人可盛而不衰。

【注释】

a 上礼:崇尚礼义。节录部分强调礼义在治国中的作用,礼义远比施行法令更为有效。

b 仰:向上。取象:取某事物之征象。

c 度:法度,标准。

d 取法:取以为法则,效法。

e 人伦:指人与人之间主要的道德关系以及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人称之为“五伦”。

f 列地:指分割土地。州之:设置这些土地为州。

g 大学:即太学,是在王都设立的最高学校。

【译文】

从前圣明的君王,向上取象于天以掌握自然规律,向下从大地取得标准以了解自然特性,中间从人取得法则。协调阴阳二气,顺应四季气候变化,观察土地高低适宜种植不同作物的情况,消除饥寒的忧患,实行仁义之道,来推行人伦的道德准则。分割土地设置为州,让官员分列职守来进行治理,设立太学来教导他们,这就是圣王治理国家的纲纪。符合道义国家就兴盛,不符道义国家就衰亡。事物未曾有过张而不弛、盛而不衰的,只有圣王可以强盛而不衰败。

【解读】

“人文化成”出自《周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文”可以理解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可以被人看到、听到、感受到,“天文”是指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人们通过观察纷繁复杂的变化,可以掌握其中不变的规律,就能够为自身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比如,体察到春夏秋冬的规律,进而根据时节变化增减衣物,获得较为舒适的体感,这就是把握并运用规律改善生活。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