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言有利,止谤有害
作者 钟彦亮
发表于 2025年3月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通过叙述周厉王暴虐无道,压制舆论,拒绝邵公广开言路的谏言,最终被国人流放的史实,深刻揭示了民言有利而止谤有害的道理。文章立意深刻,章法精巧,文辞警策,对后世影响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章法:起伏照应,精巧缜密

《国语》虽以记言见长,但本文叙事亦颇有可观之处。文章紧扣“谤”字展开,章法缜密,可分为三个部分:开篇简述厉王暴政引发国人谤王,以及厉王监谤、弭谤的手段,凸显其残暴不仁;接着详写邵公力谏厉王停止弭谤,彰显其政治智慧;最后略述厉王不听谏言、持续壅谤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三个部分因果相连,环环相扣,井然有序。

然而,叙事井然并非平铺直叙,而是经纬纵横,互相交织又层次递进。文章以厉王暴行为经,依次叙述“王虐”“王怒”“王喜”“王不听”的过程,同时以国人反应与邵公谏言为纬,交织叙述国人从“谤王”到“莫敢言,道路以目”,再到“于是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的转变,以及邵公从微言劝谏到长篇切谏的过程。这种纵横交织、层次递进的叙事方式,既生动展现了君臣、君民矛盾不断激化的过程,使文章扣人心弦,又充分塑造了厉王残暴偏执与邵公远见卓识的人物形象,可谓精巧异常。

此外,文章在起伏照应之处也颇见匠心。例如,文中首尾出现两次“莫敢言”,不仅形成结构上的呼应,更是文意的深层推进:前者展现了国人暴政下的被迫沉默,后者则暗示国人于沉默之中积蓄反抗力量,最终在沉默中爆发,将厉王流放。无怪乎清代余诚称赞其“至前后叙次处,描写王与国人,以及起伏照应之法,更极精细,最是《国语》中遒炼文字”。(《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谏辞:设喻巧妙,婉而多讽

然《国语》还是以记言著称,而邵公的长篇谏辞尤为精彩,其耐于咀嚼之处有四:一是层次清晰,警健绝伦;二是前后设喻巧妙,相互映带;三是字、句、篇协调,意味深远;四是“故天子听政”一节铺陈工丽,简要周全。

先观层次。谏辞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自“是障之也”起至“为民者宣之使言”止,将民言比作流水,明确阐述“止谤有害”的观点。第二层,从“故天子听政”到“是以事行而不悖”,通过铺陈百官进谏,强调“德政全赖民言,斟酌而行”。第三层,由“民之有口”至“衣食者也”,将民言比作不同地貌,巧妙诠释“民之有言,实人君之利”,即“民言有利”之理。最后一层,从“夫民虑之于心”至“其与能几何”,指出民众之言并非轻率之谈,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不仅不应该壅堵,实际上也无法壅堵。四层论述环环相扣,先破后立,既批评了壅谤之害,又指出了民言有利,还给出了广开言路的实施路径,更是揭示了民言不可壅堵的政治规律,可谓“回抱防川之意,融成一片,警健绝伦”(林云铭《古文析义》)。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