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发表于 2025年3月

要发挥好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引领作用,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科技创新,贵在接力。

—习近平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释义】

长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一阵阵雏凤的鸣声,这声音比老凤的鸣声来得更清脆嘹亮。

【解读】

这句话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其一),全诗为:“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冬郎,是晚唐诗人韩偓的小名。他的父亲韩瞻,字畏之,是李商隐的故交和连襟。大中五年(851)秋末,李商隐离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当时韩偓才十岁,就能够在别宴上即席赋诗,其才华惊动一座。大中十年(856),李商隐返回长安,重诵韩偓题赠的诗句,回忆往事,写下两首七绝作为酬答。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郑燮《新竹》中写道:“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后辈需要前辈的扶持与教导,同时也要有超越前人的勇气和信心。南北朝时期的李谧,年轻时曾拜大学问家孔璠为师。孔璠知识渊博且为人谦虚,非常受学生们的敬重。李谧学习非常刻苦,没过几年,他的知识和学问就超过了老师孔璠。孔璠在读书时遇到了不理解的问题,也会虚心向李谧请教。李谧认真分析后,再去回答老师的问题。孔璠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得到了当时士林中人的称赞;与此同时,李谧尊师重道、勤奋好学的品质,也为人所称颂。

人类社会要不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南联大各校北归前,在昆明树立了一个纪念碑。时任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的冯友兰先生起草了纪念碑碑文,其中提到:“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者也。”毛泽东同志虽身处艰苦环境,仍不忘鼓励自己的儿女。他在写给儿子毛岸英的信中,希望儿子多读书以开阔眼界;参加实践活动,从而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在父亲的激励下,毛岸英投身于革命,参加抗美援朝卫国战争,最终为国家奉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在新时代,改革开放迈向更加壮丽的征程,青年工作者有幸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黄金时期,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无论是个人的人生际遇发展的时代赋予的使命,都要求青年工作者勇做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与奉献者。青年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跑好接力跑,续写砥砺奋进的青春诗行,不负这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王杰)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