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组曲》创作经历回顾
作者 李焕之 丁旭东
发表于 2025年3月

1953年的春节,戴爱莲(著名舞蹈艺术家)约我和她合作一个舞蹈,名叫《春节》。她很想到陕北去学习当地的秧歌舞,并用它来编一个舞蹈,描写陕北人民欢度春节的生活。这个题材正是我多年来念念不忘的创作意图,于是我开始了《春节》的创作。可惜的是我们合作的舞蹈最后没有完成,我就把这些素材用来写一部为交响乐队用的组曲。

1939年12月,李焕之在延安

生活体验与艺术积累

算起来,从陕甘宁边区的春节活动到我创作《春节》的时间,整整有十个年头。光阴消逝了,但记忆还是新鲜的。

我回想起1939年的春节,也就是我参加革命后的第一个春节,那是在延安城南三十里铺乡和群众一起度过的。我们延安鲁艺音乐系全体同学下乡与民同欢,也闹秧歌,也记录搜集民间音乐。当时还非常幼稚,还不懂如何向群众学习,如何观察生活,如何学习民间音乐,只是很粗浅地接触到乡村生活。然而在我的印象中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好比是革命生活的第一课,我开始感觉到: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是有着多么不同的气质啊!特别是有一天在老乡的窑里听一位盲艺人说书,我发现了他的唱腔中竟然有“八六拍子”的节奏,而且曲调异常富于变化,当时想记谱,但不能一下子记清楚。

1944年5月,鲁艺音乐系的师生组织了一个小型乐队,被派到志丹县参加新建志丹陵墓的落成及公祭大典。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除了经过许多没到过的乡村城镇,走了不少路程,参观了沿途陕北老乡的生活景象外,最可贵的是我们这支小乐队,不是作为到群众中去开展文化娱乐生活的工具,而是作为直接参与全边区人民重大政治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是一次严肃的政治生活,在接灵、祭灵的行列中,我拉着手风琴,也有时吹着竹笛,或行进在山路上,或伫立在灵堂旁边和院落里。除了我们这支小乐队以外,不少民间的吹鼓乐队也都云集这里,所以又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时机。我们常常和民间吹手在一起,细心地聆听他们演奏各种民间传统乐曲,虽然当时没有把他们的吹奏详细记录下来,但经常用心地听和观察艺人吹奏的神情,比偶然记录一次谱的感受要深得多。这种种回想就是我创作《春节组曲》的生活基础。

创作构思与形象设计

最初,我把这种种体验与感受,和我喜爱的一些音乐材料,经过选择、提炼、综合、概括而纳入由五个不同性格的乐章组成的组曲中。这五个乐章就是:1.序曲—大秧歌;2.幽默曲—秧歌小场子;3.情歌(如歌的行板);4.盘歌—圆舞曲;5.灯会—终曲。(后来只写成了四个乐章,第二乐章《幽默曲》因一时未及完成而暂缺。)

在许多音乐材料中,我选用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曲调作为音乐主题。其中我特别着重陕北领唱秧歌调的陈述和发展,因为我把它当作革命人民的友谊主题,第一次用在第一乐章作为复式三部曲式的中间部。这样,使整个作品贯串着把春节作为革命根据地人民大团结的节日的主题思想。

本文刊登于《百年潮》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