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廷伟,1929 年出生,江苏盐城人。1950—1954 年,就读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56 年考取华中农学院副博士研究生,师从陈华癸教授,专攻土壤微生物研究。1958 年受“大跃进”影响,离开学校回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长期从事农业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工作。1978 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我1954年到(中国)农科院工作,在这做了50多年的农业微生物研究。生物肥料是我的主要方向,我研究过固氮菌、蓝细菌、钾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培养。此外,我还研究过昆虫病毒。1975—1978年,我们研究利用昆虫病毒防治松毛虫,在沂蒙山区组织用飞机喷洒昆虫病毒。这是中国第一次利用飞机来喷洒杀虫剂,也可能是亚洲首次,效果很好,在防治松毛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昆虫病毒只会毒死松毛虫,对人体是完全无害的。这项成果在1978年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我也因此得到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我还获得过不少省部级奖励。回首人生,我觉得最有意义的还是我在1960—1990年建言关系国计民生的三件事。
1960年,建言用小球藻缓解全国性灾荒
第一件大事是1960年建言用“代食品”应急救灾。当时的情况很严峻。北京大学通知学生不要到操场搞体育锻炼,饭后都躺在床上不要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系主任到我们农场偷白薯,被农场的工人当场抓住,说孩子们实在饿得不行了,不得已才这样。作为首都,北京是受到照顾的,在三年困难时期也困难到这种地步。
1960年初秋的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院里的通知,让我次日上午到中南海去参加紧急抗灾会议,就抗灾方案提出建议。这次会议是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主持的。当时程照轩是我们院的副院长兼党组书记,他还担任农业部副部长,是我们院的第一把手和实际负责人。第二天一早,他和农科院副院长朱则民坐在汽车后排,让我坐在司机旁边,我们三个作为农科院的代表参会。当时我很奇怪又不好问,国务院的会议,农科院有那么多专家,怎么让我一个助理研究员去呢?他们二位坐在后排,谈论着全国的灾情,说饿死了人,浮肿病人比比皆是。路上,程照轩嘱咐我,一会儿要大胆发言,不要害怕,该说什么就说什么,之所以让我来,就是因为我们研究的小球藻代食品可能救急。
会上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浮肿病。国务院领导同志问:全国发生大面积浮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抢救?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代表说,浮肿的根本原因是长期饥饿,人体严重缺乏蛋白质,这会导致肝功能受损,而使体细胞间隙充水,轻则下肢皮肤凹陷浮肿,重则肝腹水、肝硬化直至死亡。接着,国务院领导同志问:缺少蛋白质要怎么办?怎样得到蛋白质?农业部一位副部长回答,明年创辉煌,恢复农业生产……国务院领导同志打断了他的发言,说:明年?远水解不了近渴,我问现在要怎么救急。这时,程照轩副院长站起来说:现在由我们农科院的年轻科学家发言。他边说边指向我。
当时在座的只有我一个年轻科学家,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务院的会议,很紧张,鼓起勇气建议大力发展小球藻的生产,并介绍了小球藻的研究情况和前景。当时,农科院和中国科学院都在研究小球藻和一种真菌,希望用微生物来快速扩大蛋白质的生产。我说:“各位领导,目前灾荒严重,全国各地急需蛋白质食物资源,已等不及来年农业生产了。当前只有利用生长快的微小生物,例如单细胞藻类和菌类才能快速生产出蛋白质资源。有一种单细胞的小球藻,蛋白质含量比猪肉和大豆还高,繁殖快,在阳光下一个藻细胞一昼夜能增殖几十倍,每5—6天可收获一次。培养方法简便,在农村可用水盆、水缸或水泥池,加水和少量藻种及氮肥,在阳光下培养,几天后水体变浓绿,就可收获,不仅可用作家畜的精饲料,还有很高食用价值。我们正在研究小球藻工厂化生产方法,但目前仍应土洋结合、以土为主,发动群众家家户户就地培养,作为群众生产自救度荒的一种代食品,补充蛋白质来源。”
国务院领导同志听后说:“很好!你们回去写个报告我来批,看看你们需要多少经费支持。”后来,批给我们30万元,在农科院建立了小球藻工厂。《人民日报》也发表社论《大量生产小球藻》。胡乔木还写信给毛主席,建议在全国推广小球藻等代食品。经过毛主席批示,中央在1960年11月14日下发了《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动员全党全民参与。毛主席亲自批示、党内下发文件,这真是了不得了!为配合代食品运动,我还写了一篇题为《利用微生物合成食物的意义和途径》的文章,后来发表在《中国农业科学》上。
中央于1960年11月发动的代食品运动应该为1961年减少死亡人数起了重要作用。目前还没看到有专门研究这件事的,这只是我的推论。
1969年,没为发酵饲料推广活动抬轿
我亲历的第二件大事是关于发酵饲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