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船集团七○二所所长叶聪:科研“天命”掌握在青年手中
作者 贾璇
发表于 2025年3月
本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科研“老经验”要习惯青年人才带来的“看不惯”。

“我也有过被老经验‘看不惯’的科研经历,但正是这份‘看不惯’里,可能藏着许多颠覆性创新。”全国政协委员、中船集团七○二所所长叶聪在会议间歇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说。

叶聪先后担任“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和首席潜航员、“深海勇士”号副总设计师、“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完成近百次下潜,亲历并见证我国载人深潜事业从无到有、由浅入深,逐步跻身国际领先水平。20余年间,叶聪从一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为一群青年科技人才奋斗的领航者。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青年科技人才”这个关键词反复出现,成为各界讨论的高频词汇。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重点提及:2024年提到“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2025年更加直接,提到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

这足见青年科技人才对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国家的高度重视让我们深受鼓舞,但更重要的是思考怎么去做。”叶聪说。

打破年龄与学历的 “隐形门槛” 

2002年,“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被列为我国863计划重大专项。次年,年仅24岁的叶聪被任命为“蛟龙”号主任设计师,负责总布置设计,是中国载人潜水器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此前,中国深海探测的刻度线仍停留在600米——还没有达到国际上对“深海”的定义深度,即10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更是一片空白。

面对标准规范缺乏和国外技术封锁,他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创性地进行了潜水器总布置设计,独立完成了所有设计阶段的任务使命分析报告、均衡计算书、深潜操作流程以及潜水器总图。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