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潮涌动,万物竞发。全国两会期间,农业新质生产力被代表委员们热议。
今年,“农业新质生产力”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多位代表委员对此寄予厚望,认为它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关于农业新质生产力,他们有哪些建言?又有哪些期盼?
用科技点亮现代农业
“农业与工业一样,也需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全国人大代表、肇庆市德庆县东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陈慧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如是说。
陈慧是一位“90后”新农人,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贡柑妹妹”。
2013年,陈慧大学毕业后回到乡村创业。12年来,她致力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通过技术创新恢复土壤生态,引入直播电商带动农产品销售,不仅让当地特产贡柑品质更优,还帮助果农每亩增收4000元。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农民长期大量使用化肥,会造成田地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生长。为解决土壤板结问题,陈慧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土壤重金属降解技术,显著改善了土壤的质量。
“在这种土壤中种植的贡柑不仅口感鲜美,安全性和营养价值也达到了欧洲市场的严格要求,因此,我们的贡柑也获得了GP认证(绿色产品管理体系)。”陈慧对记者自豪地说。
陈慧持续关注“三农”领域,特别是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更加积极地深入农村,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和农村发展的实际困难。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她提出了关于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以及助推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的建议,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积极回复和肯定。这让她的履职信心更加坚定。
今年,“农业新质生产力”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基于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长期关注,陈慧对此有自己的理解。
“应当在加快发展农业无人机、现代农业机械等农业装备的同时,加大力度开展土壤修复、高效肥料研发等细分领域的技术攻关,突破技术壁垒。”陈慧表示。
陈慧进一步举例说:“比如,我们现在回补土壤有机质,要依靠传统的鸡粪、牛粪、花生麸等肥料。但这难以满足现代高效农业对土壤改良的急切需求,特别是一些经济作物对土壤肥力的消耗很大。如果能研制出一款高效的有机肥,就能实现快速回补,让农作物更快吸收、茁壮成长,推动农业生产精准化、高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