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叙言
浏览了山东艺术学院刘晓静教授近期出版的巨作《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触及良多思绪,钩沉岁月往事,联翩浮现。三十年前“明清俗曲”博士论文选题时的场景和情形,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那是年轻岁月的灵动,那是理想逐求的挚念。沪中汾阳路20 号院里,悠荡飘散的琴声、歌声、读书声,留下了无数学子青春年华的遇见。也就不禁想起晓静教授和我共同的恩师,即本书的审订江明惇教授对于我们一直以来的谆谆教诲。是先生当年《吴歌研究》的国家项目, 是先生《汉民族民歌概论》精致、翔实的分析和研究,启发、引领了我们“明清俗曲”研究之路,晓静教授如今呈现的这些研究成果,更可称之为承继了先生及师门学术研究的传统。
厚重三卷《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专书,积攒了学者三十年的知识、学问,积淀了智者三十年勤奋的劳作与思想, 凝聚了家人陪伴的亲情,集合了老师、同学间的深情,显示了同事、朋友、学友交流的友谊。我与晓静不仅是作为三十年美好岁月的同门、学友,也是作为同耕明清俗曲的逐梦者。见到这份厚重学问,深沉学养的著作,自然触动了我抒发和分享深情友谊的激情, 以及学术人生的感悟。
二、跬步之积巨献之作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一位有成就学者的学术人生,哪一篇篇文章不是字字用心的产物,哪一缕缕、思想之光不是点点灵感的积攒。学问、学术、观念、思想都是小流成江海,是在积少成多基础上成就的伟大事业。《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能够受到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支持,能够作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成果等等殊荣,那是学者几十年专心致志整理研究之结果。明清俗曲古谱文献稀少难寻,晓静教授经过长期不懈的广泛搜集,耗费了大量时间,投入了巨大精力和用心才有今日之巨献。从现在影印出版的乐谱原谱来看,图谱相片清晰,工尺记写规整,并对其做了全部原谱的整理影印和五线谱翻译,这只有对某一事物进行不懈的坚持、不间断的研究才能获得的结果。
明清俗曲,即我国明代和清代两个时期流传的“小曲”“小唱”“时调”“俚曲” 等音乐形式的统称。如果说传统音乐是一条河,那么,明清俗曲是距离我们今天最近的水源, 是从传承至今的传统音乐中最能感受到古代音韵的作品。《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辑录了12 种俗曲文献,包括了明代的2 种和清代的5 种, 以及明清时期传播至海外日本的5 种曲谱。尽管明清俗曲的作品和乐谱还存在不少,但是,辑录的这些乐谱已经能够让我们了解和认识明清俗曲的基本情况了。这也佐证了辑要者对于明清俗曲学问研究的“深入”,才能做到这样成果的“浅出”呈现。
辑要中的明代两种俗曲资料是《文林聚宝万卷星罗》和《乐律全书·灵星小舞谱》,这两种乐谱是认识明代俗曲音乐形态最重要的依据。
《文林聚宝万卷星罗》是明代万历年间文人徐会瀛编纂的一部日常生活类书, 古人云“读书万卷,下笔自有鬼神”,这正是“万卷星罗”类书编者的取意。全书分为三十九个类别,即“三十九门”,每一门一卷,共计三十九卷,所涉及内容的确是包罗万象。其中明显包含“音乐”内容的主要有两门,即第十三卷“琴学门”和第十七卷“八谱门”。第十三卷的“琴学门”是文人琴曲和论琴内容,基本与俗曲没有关系。俗曲主要存在于第十七卷“八谱门”“上层”记载的“三弦谱式”和“箫笛谱式”之中,尤其是被认定为明代俗曲作品的“箫笛谱式”中,有【傍妆台】【耍孩儿】【苏州歌】【清江引】等四首工尺谱俗曲乐谱。辑要编撰者不仅把这四首曲谱进行了五线谱翻译,而且还录制了音响供读者听赏。新时代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新的传播形式和途径,给予我们认识事物崭新的思考方式。从此中,也见识了晓静教授等辑要、编撰、出版者们,所付出的劳作是如何的艰苦。
明代皇族朱载堉的《乐律全书·灵星小舞谱》是我国音乐界十分熟悉的明代音乐文献, 全部共四十七卷,是一部集合音乐、舞蹈、乐律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灵星小舞谱》存在于《乐律全书》卷四十一, 内收带有唱词带【豆叶黄】【金字经】【鼓孤桐】(秋风辞)、【青天歌】(南风歌)4 首曲谱,使用工尺谱记写,板眼清晰。因为“灵星小舞”表现的是春种秋收,所以被认为属于俗乐。不过,关于这些乐谱音乐性质是“雅”还是“俗”的争论并不是没有,譬如,宫廷中使用“今之音节”“今之腔调”的民间曲调自然有民间韵味,自然属于俗乐。朱载堉在其著《律吕精义》中否认是俗乐:“古者歌以颂德,舞以象事,士农工商所为不同,退食委蛇,谦恭揖让,此士之所为也;芟除耕种耘耨获刈此农之所为也,乐节舞态,亦从而异。世人不达,指为俗乐,误矣。”理由是这些音乐应用于祭天神、颂先祖的郊庙祭祀乐舞之中,也就是说,并未否认音乐作品的性质和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