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映射了不同民族的历史脉络、社会结构与文化特质。然而在全球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少数民族音乐的传统传播路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音乐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其应用范围从音乐创作到个性化内容推荐,正在重塑音乐产业发展的生态。在此背景下,关注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现状,以及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在促进少数民族音乐传播方面的潜力及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媒介融合环境下少数民族音乐传播的痛点
在当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的新媒介传播正面临着文化适应、技术门槛、商业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文化适应与表达的冲突
少数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是全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全球化传播环境日益复杂,信息流动的加速和广泛性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在此过程中,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内容往往需要调整其形式或内容,从而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机会。
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化,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成为少数民族音乐传播的重要平台,为少数民族音乐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和便捷的传播途径。然而,短视频平台倾向于推崇简洁性内容并关注视觉吸引力,这对于那些需要较长时间和空间来充分展现其深度与复杂性的少数民族音乐形式构成了挑战。当诸如彝族的海菜腔、侗族大歌等少数民族音乐片段被制作成热门短视频或背景音乐,并将其配以自然风光或流行舞蹈在短视频平台热播时,虽然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但通常也伴随扭曲传达其音乐原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现象。又如在短视频平台, 一些博主将苗族飞歌改编为电音风格,用以制作健身或旅行视频,此类改编虽然赢得了部分用户的喜爱并提高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曝光率, 但也可能导致其文化意涵的简化或误读。同时,对音乐风格的过度改编存在削弱少数民族音乐独有特质,以及引发文化“稀释”或“同质化”的风险。
由此可见,新媒体平台的娱乐化传播存在将少数民族音乐表达简化或碎片化的现象,继而影响了其完整表达,以及受众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全面理解和尊重。
(二)技术门槛对传播的影响
少数民族音乐传播也需应对技术门槛给内容传播带来的影响。首先,媒介融合建立在复杂的数字技术基础之上, 涵盖了音视频制作工具、社交媒体平台、流媒体服务等。然而,当前少数民族音乐从业者大多缺乏使用数字工具和在线平台的技能和经验。技术鸿沟和人才不足,均不利于它的交流与展示,易导致某些珍贵的少数民族音乐因缺乏数字化传播而面临被遗忘或边缘化的风险。比如,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得到地方政府机构的重视并设立相关网站进行内容传播,但这些网站目前大多仍以社会新闻为主,对丰富多彩的侗族音乐缺乏深入的、专门的内容编辑与传播。此外,由于人力和财力的限制,这些网站也较少进行更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网络传播效果。
其次,当今多数新媒体平台对音乐作品的时长、表现形式以及交互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 少数民族音乐通常具有较长的音乐篇幅、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文化符号,这些特点在短视频中难以得到充分展现。另一方面,抖音和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倾向于简短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内容,这与许多少数民族音乐的传统表达形式存在冲突。为了适应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特点,内容传播者不得不对作品进行压缩剪辑或改编,而这也会一定程度上削弱少数民族音乐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与此同时,还有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对少数民族音乐版权保护的影响。长久以来,少数民族音乐多以口头传承或现场表演的形式存在,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数字平台对音乐作品的商业化和版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习惯于集体创作且缺乏明确个人版权意识的少数民族音乐群体来说构成了新的挑战,易导致其作品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商业化使用。
(三)算法推荐系统下的“偏见”
社交媒体平台高度依赖算法推荐系统,倾向于推送那些容易吸引关注和快速传播的内容,比如更易于消费的流行音乐文化,而少数民族音乐因其独特性和小众性,在当前算法驱动的环境中难以获得足够的可见度。
虽然算法推荐可以提高用户体验,但也使得用户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信息,从而加剧了信息茧房现象。①算法推荐机制还会加剧内容传播中的“马太效应”,即优势内容的进一步强化与弱势内容的边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