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学科
作者 罗小平
发表于 2025年3月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学科,这无疑与其独特的学科性质与特色、历史积淀、研究领域、多元化的方法以及广泛的应用价值紧密相关。

一、该学科的性质与特色体现了其生命力旺盛的优质基因

音乐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的行为、心理过程互动关系与规律的科学。它不仅探索音乐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规律,还要分析音乐作用于人的心理功能,以及后者对音乐形成、发展的影响。因此, 其学科性质反映了人类与音乐的深层联系,显示了它与人类、与音乐共存的属性。

音乐心理学具有工具性、中介性、交融性、主体性的特色,成为联结音乐学各学科关系最紧密的学科。它的工具性在于学科研究的成果与提供的数据,可为音乐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理论升华的基石,为其理论的发展、丰富提供科学的依据;中介性体现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性,能以主体心理结构的研究为中介,吸引研究者运用心理学的新角度开拓音乐学研究的新领域;交融性使之最易与音乐学的其他学科相融合, 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学科交叉激活的新因素,使相交融的学科具有新的发展动力;主体性在于它把主体的音乐行为和心理动态作为学科的研究核心,由此辐射到相关学科,可有助于其他学科从主体行为和心理现象的研究切入更深层的探究。②上述性质与特色是该学科与生俱来、与众不同的基本属性,是其生存的基因,可令其生命力获得旺盛、持久的发展。

二、该学科的历史积淀是其生命力蓬勃发展的深厚根基

美国心理学家墨菲指出:“公元前五百年中国的老子和孔子,印度的《奥义书》,从南意大利到小亚细亚许多城邦的希腊思想家等,在哲学和心理学方面都有惊人的创见。”③中国心理学史研究专家燕国材在其力作《中国心理学史》一书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从先秦至明清心理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丰硕成果。④在中国古代心理学传统影响下的音乐心理学思想,同样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我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一方面具有发端早、持续长的优势,充分说明了学科的历史积淀非常丰富、厚实。发端早可从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两个角度来分析。燕国材在《中国心理学史》中,是从《周易》《尚书》《左传》《国语》四部文献来探寻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起源。笔者从上述文献中,同样找到先人论及音乐心理动态的言论、观点,可见,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与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是同步的。再从横向比较来看,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是西方最早提出音乐净化说的哲人, 他生活的年代在公元前580—500 年,而《楚语》谈到的音乐的净化宣泄作用,是楚庄王时期的申叔时讲的。楚庄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13—591 年, 中国净化说的出现早于西方净化说。柏拉图(公元前427—347 年)在《理想国》中具体分析了各种乐调对人心理的作用,是较完整地论及音乐审美的言论。而《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 年) 中关于吴公子季札欣赏周乐的审美心理描述, 则是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中较完整的一篇赏乐记, 在时间上较柏拉图的观点更早。持续长则显现于从先秦到明清,音乐心理学的相关文献源源不绝、真知灼见贯穿在历史长河涌现的经典之中。从先秦的《庄子》、荀子的《乐论》、西汉的《乐记》、魏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到明清时期徐上瀛的《溪山琴况》和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诸代表作,内容广泛、见解精辟,为音乐心理学思想的积累增添光彩, 亦为后人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照。

另一方面,在音乐心理学领域,无论是中国先秦诸子的思想还是古希腊先哲的理论都体现了燕国材先生提出的历史、科学、现实三种价值。历史价值是某项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或事实材料在历史上所起作用的大小; 科学价值是指反映客观规律的水平; 现实价值指对现实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产生影响的程度。如果说发端早、持续长是体现其历史积淀的厚度, 那么价值是衡量积淀之高度与深度的标准。以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为例,其中有些观点充分展现出古代先贤独到的见解,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本文刊登于《人民音乐》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