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遗址自1983年首次发掘, 至今已历时四十余年,共进行了十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史前遗迹遗物,被评为20世纪全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和中国考古百年百大发现之一。其中,陆续发掘出土的近五十支骨管被认为是中国音乐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成果一经公布,立即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见图1)。① 随着最近几次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新发现骨管样本不断增多,对于重新认识这些骨管的属性与功能提供了新的材料支撑。本文作者作为骨管的发现者与研究者,希望借此机会对骨管的发现及功能属性做进一步分析探讨,以抛砖引玉,促进学界对这一重要文物的深入研究。
一、发现
贾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之一。1983—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进行了前六次发掘(见图2)2001年春和2013年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院)又在此联合进行第七、第八次多学科综合考古发掘。前八次考古发掘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前期房址五十多座,窖穴五百多座,陶窑十多座,墓葬五百多座,瓮棺葬三十多座,埋狗坑十多座,出土陶、石、骨等各种质料的文物约五千余件以及大量动、植物遗骸,基本上廓清了该遗址的文化内涵。② 贾湖遗址重要的发现有中国最早的甲骨契刻符号③、中国最早的家猪和家狗④ 、中国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⑤ 及含酒精饮料⑥ 等等,其中最引人关注的遗物之一当属出土的几十支骨管。
贾湖骨管首次发现于1986年春,迄今发现的大部分骨管管身多有7个排列较为规则的音孔,少数有2孔和5孔,个别为6孔或8孔,还有少量无孔骨管。根据遗址碳14等年代学研究,这些骨管年代跨度为距今约9000—7500年,分属于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9000—8500年,发现有5孔、6孔和7孔骨管;中期距今8500—8000年,大多为7孔,也有个别5孔和2孔骨管;晚期距今8000—7500年,分别为7孔或8孔骨管。
二、属性与命名
骨管刚发现时,因无法确定其功能属性,曾暂时命名为“穿孔骨管”⑦。1987年冬,经黄翔鹏等音乐理论家测音鉴定,认为这些骨管“具备音阶结构,可以吹奏旋律,是中国管乐器的祖制。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有重要地位”⑧ 。从而明确了其乐器属性。他随后发表《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一文,认为“这支骨笛的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有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调音阶”⑨。这一认识打破了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结论,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五声至七声音阶乐器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实物乐器。此后的多次测音以及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的5孔和6孔骨管,具备完备的四声音阶和五声音阶,中期的7孔骨管可以演奏出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晚期的8孔骨管具备了完整的七声音阶⑩ 。由此可以看出,早在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贾湖先民就已经创造了灿烂的音乐文化,中华史前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文明史中处于领先位置。
关于这些骨管的命名,黄翔鹏先生认为,“如求文献之证,考定器名,以最自然、最简单的命名称‘笛’即可。不必旁求‘琯’‘籥’等先秦古籍中所见之名,更不必就它的吹奏方法,易以后世的乐器之名。朱载堉《律吕精义》说:‘(即笛)之吹处类今之楚(即现名‘潮儿’者)。’我们似乎不必因为一种祖先有了某种后裔,就要以其中的一种后裔之名来给它的祖先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