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兼收并蓄
作者 黄易
发表于 2025年3月

金秋十月, 贤聚申城。2024 年10 月26 日—27日,第十三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淮海路校区举行。本届研讨会由中国音协音乐美学学会发起,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音乐美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团队、上海音乐学院中小学艺术“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市高校“立德树人”重点人文学科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和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联合承办。会议聚集了全国十余所音乐类院校的一百六十余名专家学者, 围绕当代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音乐美学史、传统音乐美学、音乐审美与美育、音乐表演美学六个专题展开深度对话,共同为中国音乐美学事业发展及音乐美育工作建言献策。这是自1979 年12 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广州主办“全国音乐理论座谈会”以来,召开的第13 次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典礼上, 全体与会代表首先为前不久离世的前任会长赵宋光先生默哀。大会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余丹红主持,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冯磊、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杨燕迪、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王次炤、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美学学会会长宋瑾分别向大会致辞。随后,汇报在四个会场中同步进行, 会议主要采取个人发言并专家评议的形式。新兴的观念与犀利的点评并存,交叉性与独立性兼备,守正创新、兼收并蓄是本次会议的鲜明特色。

一、当代音乐美学发展

该组汇报主要围绕新兴产业、思潮或方法论以及当代学科定位、音乐传播、作品分析等方面进行,共有25 位专家学者发言。

谈及新兴产业为音乐带来的影响, 专家学者们(宋瑾、李明辉等)不约而同地谈及人工智能对音乐创作、审美的影响与意义。这是目前各领域均密切关注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前沿性。专家学者肯定了人工智能的创造力和高效率, 提议音乐类工作从事者可以有选择地筛去繁琐的内容,交由AI 完成;但同时也指出,AI 具有局限性,因此工作的核心内容需要人类主动干预。与会学者不仅介绍了AI 如何从事音乐活动中的可替代性劳动,更提醒着当代的音乐工作者,创造人人皆可为之,而拥有创新力、能动性和情感才是不可替代的关键所在。

关于较新的思潮、学术概念与方法论的汇报内容囊括:音乐批评中的“文本细读”(何宽钊)、后人类美学问题(孙月)、反本质主义(洪丁)、新音乐学学派、存在主义、未来主义、气氛美学、符号学等话题等。多位专家学者通过新兴的学派思想观念,进一步追寻对音乐本体论(贺颖)、表演美学(郭一涟)、结构分析(秦川)、音乐审美、感性经验等美学基本问题之当代再思考。与会学者们认为,以当代观念和方法介入是必要的,但也提出了反思:将宏观而抽象的概念置入具体美学问题,这一路径是否行、为何行、如何行?在西方行但在中国行不行?以及该观念所指向的新路径与别的有何不同? 这些问题无疑需要学者自我逼问,不能在理论层面点到为止。

在当代学科存在与定位问题上, 与会学者提出了两种探索路径: 一是就音乐美学学科的结构性矛盾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理念与策略,并提出寻求音乐美学学术研究“新质结构力”的设想(韩锺恩); 二是从音乐美学学科中存在的哲学属性谈起,进而明示学科定位问题(邢维凯)。当然,根据专家学者自身学术观念与立场的不同, 在学科定位上也有相异的观点。如有些学者认为“音乐美学”即“音乐哲学”, 而有些学者则强调二者虽存在从属关系,但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区分。

音乐传播方面,有学者提到作品在传播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环境的途中出现的审美现象(金中);亦有学者以当代摇滚乐队为研究对象,指向其前卫性内涵(方迪);还有关于电影音乐美学本质的讨论。这一类别的汇报在研究对象上比较新颖,迎合了本次会议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之特征。当研究对象通俗易懂,更需要学者具备理论功力,一针见血地指出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

对当代学院派作曲家及其音乐作品的观照在这一专题中数量可观(孙懿凡、汪静等),涉及作曲家陈其钢、贾国平、赵季平、谭盾、查娅·捷诺文等,相关著作及音乐作品有《悲喜同源》《皮黄》《聆籁》《心室》等。这类汇报通常采用以具体作品托出论点与观念的方式,对创作端、表演端和接收端均有涉及。但不可忽视的是,作曲家和音乐学家之间总有一道尴尬的墙———很多时候创作者并非采用某个观念去写作,但音乐理论家却热衷于以某观念阐释作品,虽说作品完成之时,作品的意义已不完全掌握在作曲家手中,但还是需要明确理论与个案的贴合程度,避免“为赋新词强说愁”。

二、西方音乐美学问题研究

该组别共有43 位专家学者发言, 在六个专题中人数最多。汇报主要引述西方音乐理论、举例西方音乐作品,围绕音乐美学学科基本问题展开。

在对某一具体话题的思考上,包含音乐本体论(范晓峰)、音乐功能研究(柯扬)、审美现代性(李晓冬)、环境音乐(刘研)、内容与形式(李文青)、音乐自律问题(肖晗)、音乐作品存在问题(张珊)、音乐认知(贾波)以及音乐理解、音乐评价、音乐语言的共情特性等,涉及内容之广泛。

本文刊登于《人民音乐》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