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云起乘风望岳
作者 谢闻吉
发表于 2025年3月

1953年,对于传统笛乐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冯子存先生开创了新的“笛子独奏”表演形式,这对他本人和整个行业都产生了飞跃性的影响。从此传统笛乐开始从立足传统到跳出传统的现代化蜕变,技巧体系、审美维度、精神内蕴都加速扩张到全新的领域和高度。作为当时传统笛乐的集大成者,冯子存给后世指明了新的艺术芳草地。他不仅以叹为观止的技艺和继往开来的气派成为一代宗师,直接开辟了行业的新天地,在教育上更是百年树人,为后续发展作出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性贡献。2024年11月30日—12月1日,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喜相逢——纪念冯子存先生诞辰120周年音乐会暨研讨会”活动在京举行,此次盛大的艺术之约,不仅追思先贤,更能见证传扬。

会中,中国音乐学院诚邀33所艺术高校与乐团及各地笛子学会百余名专家学者代表共聚北京,共同见证冯子存先生笛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传统的“北派笛子”即笛子地域文化发展的自信度及认知度予以广度和深度上的提升,共同促进中国笛子艺术高质量发展。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致辞:“冯子存先生是将竹笛从伴奏乐器发展为独奏乐器登上舞台的第一人。他让传统竹笛走向现代化和专业化迈出了关键一步,使竹笛的演奏技术、舞台表现、文化底蕴、传承体系等诸多方面都得以系统性提升。这种启发甚至已经扩散到整个民族音乐行业。冯子存先生堪称丰碑。”

艺有胜境,亦无止境,艺术需要植根传统,又要有新的传承,这是发展的精髓。冯子存先生自身就有着极为开放包容的艺术触觉,早年遍历北方山河,几乎从能接触到的每一种民间戏曲音乐形式中吸取养分,广纳百家,技艺得以登峰造极,至臻化境,其作品随处可窥诸多民间来源,并发展出新的表演形式和演奏技巧,这是他日后终至大成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虽然冯先生在他的时代并未明确提过创新概念,但是他毕生实践都在以此提升这项艺术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此次活动一为再思先生之志,向中国笛子艺术作出巨大贡献的冯子存致敬,二为以启未来之风,助力中国笛子音乐表演学科在演、教、创、研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交流。

一、云起 博采众长

作为“北派笛子”艺术流派的奠基人,冯子存毕生勤勉以奉艺术,深耕国乐,不仅技术全面,更是育材无数。作为“笛子独奏”表演形式的开创者,他于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演大会上,代表河北省演奏《喜相逢》《放风筝》两首笛子独奏曲,自此一鸣惊人,珠玉得现,“笛子独奏”随后陆续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艺术舞台上,他为中国笛子艺术的表演形式开辟了一条新路。

在此之前的几十年,冯先生可谓是颠沛流离于北国,幸能与艺术相濡以沫,相伴江湖。他自小困顿,好在家乡也能受到东路二人台、闹秧歌和山西梆子的滋养,未及弱冠,技艺已是游刃有余、出类拔萃。几年后在包头,又融入了当地的西路二人台乐种以及其他民歌小调,笛艺因此更上一层楼,开始自成风格。之后又在坝上流浪20年,长时间浸润在民间曲调之中,技艺渐至出神入化,最终熔于一炉,自成一体,以至有“吹破天”的盛誉,为他日后创立“北派笛子”艺术流派打下坚实基础。这是他厚积薄发的功力体现,也是他创新能力的极好示范。可见艺术之大成,无不源远根深。他为近现代中国笛子艺术发展作出突破性贡献,其功绩在中国笛子艺术史上堪称一次关键性转折和跨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时至今日,溯源“笛子独奏”表演形式,再观“北派笛子”艺术流派的影响,可谓是一经发端便不同凡响,七十余载时光荏苒,才得以今日三代承续济济一堂共叙佳话,皆源于冯子存高山仰止般的艺术与人格的双重魅力。

本文刊登于《人民音乐》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