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时代音乐教育的“新质生产力”变革已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命题。本文基于2024 年5 月集美大学主办的“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通过整合中国、美国、英国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216 位学者(含111 位发言人)的23 场主旨演讲与88 组研讨数据,系统探讨人工智能驱动音乐教育创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研究聚焦AI 伦理风险治理、音乐语料库构建、技术素养培育、智能评价机制及教育场景赋能等五大维度,揭示出音乐教育数字化呈现教学主体通过智能工具实现认知延伸,知识生产依托算法实现结构重构,教育生态借助数字平台完成系统转型的三大特征。由此构建的“技术- 教育- 文化”三维分析框架,从智能技术整合、教育范式革新与文化价值引导层面,为中国特色新质音乐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实证研究表明,AI 技术不仅重构了音乐教育的技术基础设施,更在认知模式转型、评价体系创新与文化传承机制等方面形成系统性突破,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一、AI 兼具风险与挑战
人与AI 数字人在情感体验、表达、理解与共情、演变与发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人类情感是复杂、生动且深刻的,根植于生物学和心理学基础上, 而AI 数字人的情感则是通过技术模拟和算法实现的,虽然可以表现出类似情感的反应,但缺乏真正的内在体验和自然共情能力。因此, 尽管AI数字人在某些情境下能够辅助人类情感互动,但它们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丰富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嘉幸的《回归美育, 发现自我———AI 时代音乐教育哲学的中国视角》发言强调:AI 时代已经到来,以至于“未来究竟是人类主宰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能主宰人类? ”成为人类教育与音乐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中国音乐教育在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也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回归美育,发现自我。中国音乐教育因此在大力提倡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正从“个性化发展”出发走向探索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我”之路。应该看到,AI 互联网已经为人类的广域互动提供了可能,即地理位置上的空间、历史维度上的时间,文化意义上的语言障碍均已消除,人类成为整个地球生物圈的“大脑”已经出现。美育之功能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发现自我,安放人心,既继承传统又审视并破除那些“由和我们非常不同的人在我们出生很久以前发明的思想牢狱”(赫拉利2011);二是创造新人, 即培养以应对AI 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和企业家。挪威学者大卫·赫伯特(David2G.2Hebert)在发言《人工智能与音乐教育中个人身份的悖论》中指出,AI 未承诺会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提升, 甚至可能改变珍贵的音乐传统,无论是婚礼、葬礼,还是成人仪式、毕业典礼等。随着个人身份变得模糊不清,教育中多样化人类音乐遗产的角色与价值需要新的阐释与正当性论证。集美大学教授臧艺兵在《论数字化音乐教育的人文本质》中强调,数字化音乐教育应肩负双重使命:既要善用技术理性提升教育效能、拓展艺术表达空间,又要警惕技术异化风险,坚守人文价值导向。通过对大量数字化教育案例的剖析,当代音乐教育应着力平衡感性与理性、秩序与自由,在技术赋能中维护人的主体性,使艺术表达始终服务于人类精神自由的提升。其最终目标是:在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中深化生命体验, 构建技术与人文共生的教育生态,让技术真正成为人类探索宇宙之美、通达万物灵性的桥梁。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冯志强(Fung,Chi(Keung(Victor)《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中音乐教育的变化、平衡和解放》一文,借鉴了中国传统哲学(易经、儒家、道家)中的经典思想,通过变化-平衡-解放这“三部曲”框架,探讨数字化转型时代音乐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以及人类角色的转变。事实上,这一转型是对自然界永恒变化现象的反映,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人类的行动旨在维持一种持续的平衡状态。为了确保这一转型能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或许还伴随着释放潜力的自由感,我们需要遵循可接受的原则(包括艺术整合、创造力、探索性学习、灵活性、互动、网络化、任务效率、集体进步以及提升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开拓途径等)来指导这些行动。
二、AI 认知与技术素养
AI 认知与技术素养不仅是技术能力的体现,更是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人工智能(AI)认知与技术素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能力。AI 认知涉及理解AI 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也需考虑AI 带来的伦理和社会影响, 包括隐私问题和社会变化。技术素养则强调实际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也至关重要,能够处理和分析数据是AI 的核心。
浙江音乐学院教授汪洋分别列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教育和研究方面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南》(2023 年7 月)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教育领域有效和公平使用人工智能的机遇、指导方针和准则》(2023 年12 月)等国际组织发布的人工智能与教育相关文件,肯定了人工智能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