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三毛去旅行
作者 Chris
发表于 2025年3月

从中学时代起,我就特别喜欢三毛,还记得我读的第一本三毛的书是《雨季不再来》。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慢慢读完了她的所有作品。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她在西撒哈拉和大加纳利岛生活的故事。

所以我策划了一次背包之旅,计划去她生活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开启一场专属于三毛资深粉丝的“圣地巡礼”。

1“圣地巡礼”首站三毛的西撒哈拉故居

看着地图上我的位置一点点接近三毛故居的标注点,我的心开始砰砰直跳,这一刻终于要来了。40、41、42……当在各种攻略里出现过无数次的44号门牌映入眼帘时,我知道我是到了。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沙漠,是今天的西撒哈拉地区,位于摩洛哥南部。三毛最经典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写的就是她在这里生活的故事。

冬日的北非夜晚还有些许凉意,我在阿加迪尔的火车站,激动地等着过夜大巴带我前往西撒哈拉的首府阿尤恩,也就是三毛曾经在沙漠中定居的地方。

在凉风中等待了一个多小时后,我顺利上车,一个人坐在车的最后面,身边无人,很宽敞,于是不知不觉地在大巴上迷迷糊糊睡去。第二天天还未亮,我扒着车窗往外看,只见大巴在公路上疾驰,两侧都是沙漠,荒无人烟。直到接近阿尤恩,路上才开始有了零星的加油站和村落。8点40分,太阳出来,远远可以望到阿尤恩连片的建筑,规模比想象中大,我心中激动不已。三毛,我终于来到你的撒哈拉了!

阿尤恩并不是旅游城市,也没什么著名的景点,游客基本都是为三毛而来的中国人。

到达阿尤恩的第一站当然是去三毛故居。我打开谷歌地图向着我的第一处“圣地”出发,途中有不少热心人看到我的亚洲面孔就给我指路,看来他们都知道我是为谁而来。

看着地图上我的位置一点点接近三毛故居的标注点,我的心开始砰砰直跳,这一刻终于要来了。40、41、42……当在各种攻略里出现过无数次的44号门牌映入眼帘时,我知道我是到了。暗红色的铁门,跟左右邻居并无两样,黄色的土墙,也是阿尤恩的典型风格。墙皮已经有些许脱落,墙上杂乱地布满了裸露的水管和电线。说实话,这扇门放在这个沙漠小镇里实在是太不起眼,但正是这门后曾经生活的那个人,引得无数中国人跨越山海、穿过沙漠来这里“朝圣”。

“这个可怜小镇,电影院只有一家又脏又破的,街呢,一条热闹的也没有,书报杂志收到大半已经过期了,电视平均一个月收得到两三次,映出来的人好似鬼影子,一个人在家也不敢看,停电停水更是家常便饭,想散个步嘛,整天刮着狂风沙。”

三毛并不逃避这里客观上存在的艰苦环境,总能以乐观和洒脱的心态来面对枯燥的生活。如今我也来到这条荒凉破败的街道,走过她走过无数次的黄沙路。

又往前走了大概5分钟,就到了位于镇中心的国家旅馆。推开门,干净整洁的红地毯铺满了走廊,两侧是绿色的窗格和阿拉伯风格的瓷砖。四面走廊围起了一片庭院,庭院中心矗立着一座用洁白的大理石砌成的喷泉,喷泉周围又摆放着四株绿植,恍惚间,让我仿佛走进了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国家旅馆对于当时的三毛来说,是用来跳脱苦闷生活的一种仪式。

“国家旅馆是西班牙官方办的,餐厅布置得好似阿拉伯的皇宫,很有地方色彩,灯光很柔和,吃饭的人一向不太多,这儿的空气新鲜,没有尘土味,刀叉擦得雪亮,桌布烫得笔挺,若有若无的音乐像溪水似的流泻着。我坐在里面,常常忘了自己是在沙漠,好似又回到了从前的那些好日子里一样。”

旅行者的特权让我难以体会三毛在沙漠生活的艰辛,国家旅馆给我的仪式感自然也就略有折扣,但这宫殿般的装潢,仍然给我这双看了一上午黄沙的双眼不小的震撼。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