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中亚的向往由来已久。有一次,我骑行到帕米尔高原,站在卡拉苏口岸,眺望喀喇昆仑山脉的另一侧,内心满是好奇:山那边究竟藏着怎样的景致?生活着怎样的人,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从那时候开始,探索中亚的种子便在我心中悄然种下。
1 初遇阿斯塔纳 从荒原到首都的蜕变
再次踏上中亚大地,是与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相遇。虽然是初见,但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扑面而来,仿若久别重逢的老友。
首次踏入中亚,是在2022年摩旅新疆结束后的半年。2023年春节期间,我孤身前往乌兹别克斯坦。落地塔什干的瞬间,圆梦之感涌上心头,我不禁感叹:“中亚,我终于来了!”尽管这里并非心心念念的帕米尔高原另一侧,也没有“三杯茶”的故事,但它的确是中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再次踏上中亚大地,是与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相遇。虽然是初见,但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仿若久别重逢的老友。

本以为6月下旬的北半球城市应是温暖宜人,可当我踏出机舱那一刻,寒气扑面而来,我这才意识到我低估了阿斯塔纳“世界最冷首都之一”的名号。这里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七月最热,月均温度也不过二十摄氏度左右;一月最冷,月均温度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历史最低温更是达到惊人的零下五十摄氏度。
阿斯塔纳的夏天早晚温差极大。清晨,整座城市清冷静谧,空气中混杂着草原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中午,阳光照耀,让人感受到夏日的气息;但夜幕降临,温度骤降,我因只带了短袖短裤,被冻得瑟瑟发抖,不得不匆忙购买冬衣。

起初,阿斯塔纳是哈萨克斯坦北部的一片荒原,名为阿克莫拉,意为“白色坟墓”,因为这里有一群古墓,周围是一堆浅白色的石灰岩,故此得名。上世纪初,在苏联“处女地计划”推动下,这里成为交通枢纽,经济腾飞,大量移民涌入,城市雏形逐渐形成,并有了切利诺格勒之名,意为“垦荒城”。哈萨克斯坦独立后,这里恢复了阿克莫拉之名。上世纪末,由于原首都阿拉木图发展空间受限,且北部地区严重俄罗斯化,所以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决定迁都至此,并将新首都命名为阿斯塔纳。
后来,随着石油价格上涨,哈萨克斯坦经济繁荣,阿斯塔纳发展迅猛。2019年,为表彰首任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对首都和国家发展的丰功伟绩,阿斯塔纳更名为努尔苏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