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落榜怎么办?
作者 雷松
发表于 2025年3月

从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到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被废除,一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诞生了700多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和百万名举人。这个数字看上去庞大,但若细分下去,录取率其实是非常低的。以明清时期为例,每个省的举人录取名额只有几十到一百来人,录取率不过3%到5%。由此可见,当时科举考试的竞争之激烈。

这也意味着,绝大多数读书人未能通过科举。那么,落榜后的他们通常会做些什么呢?

落榜就回家写小说

1715年,在山东省淄博市蒲家村,76岁的蒲松龄端坐在窗前安详地离世。

“蒲松龄”这三个字,在现代可谓如雷贯耳,家喻户晓,但在科举盛行的年代,却代表着太多的不如意。蒲松龄19岁参加童生试,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成了一名秀才。原本以为会考运亨通,平步青云,可之后的几十年里,蒲松龄参加举人考试屡次落第,直到72岁才因为资历获得岁贡生的安慰奖。

因科举不如意,蒲松龄开始写小说,这一写,便是大半生。在那个以科举为人生唯一出路的年代,他的选择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巨大挑战,周围的人对他投来的是不解的目光,甚至是耻笑。人们无法理解,一个本该埋头苦读圣贤书以求金榜题名的人,怎么会“不务正业”,沉迷于妖魔鬼怪、奇闻逸事之中。

蒲松龄也曾因为“一事无成”感到羞愧。他看着那些曾经一起参加科举考试的同窗早已官运亨通,而自己却只能依靠教书为生,心中难免泛起酸楚。但每当夜深人静提起笔,沉浸在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中时,那份对写作的热爱和执着,又会将一切苦涩冲刷得无影无踪。他坚信自己的笔,能够描绘出一个充满想象和正义的世界。

历史证明了蒲松龄的才华。《聊斋志异》全书40多万字,收录491个故事,包括人们熟知的《倩女幽魂》《婴宁》《画皮》等。这部小说集虽然写的是狐鬼故事,但包罗万象,思想深刻。其中的聂小倩、婴宁、辛十四娘等女性虽为妖鬼,但内心纯良,敢爱敢恨。老舍先生评价《聊斋志异》是“狐鬼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蒲松龄也在自己的一首诗《感愤》中写道:“新闻总入鬼狐史,斗酒难消块磊愁。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