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嵛山岛,地处福建东部,古称福瑶列岛,寓意“福地、美玉”,由大嵛山、小嵛山、鸳鸯岛等11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共同组成,不仅是闽东地区最大的列岛,也是国家级海洋公园。
因为风光旖旎,引人入胜,嵛山岛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海岛”,岛上的自然景观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风景区四大景观之一。
南国天山、海上天湖奇特的地理现象因何形成?
嵛山在历史上有多个别名,如《八闽通志》中称作“俞山”,亦名“盂山”,又名“窑山”。之所以被称作“窑山”,是因为岛上古木参天,渔民在捕鱼之余还兼营烧炭副业,天湖山下就曾发现多处古炭窑;而被称作“盂山”,则是因为东海上镶嵌的湖泊四周群峰环绕,宛如一只巨大的盂。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古往今来,仙人的居所总是令人产生诸多想象,而隐现于大海彼岸的“海上仙山”,则是中华文化里尤其美好的意象,总能让文人墨客们心驰神往。

拨开笼罩在东海上的层层云雾,嵛山岛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渐渐展现在众人眼前。岛上错落分布着九猪拱槽湖、大天湖、小天湖三处天然淡水湖,两座天湖相距1000多米,各有泉眼,常年不竭,湖水泛着翡翠般的颜色,因日而耀,因风而皱,时有白鸥翔集、天湖泛彩的奇景,素有“海上天湖”的美名。湖泊四周山坡平缓,绵延有万亩草甸,犹如北国的天山牧场,恍惚可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因而又得“南国天山”的美誉。站在翠绿松软的草场,吹着轻柔的海风,看山顶云雾升腾,似与天空接壤,诗中所写的“仙山”,或许就是如此模样。
关于嵛山岛的形成,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有一年冬天,东海龙王做万寿,王母娘娘精心挑选了11个3000年才结果的蟠桃和两颗明珠,命12个仙女送到东海,为龙王祝寿。龙王高兴之余,将11个蟠桃排列在东海,化为嵛山岛的11座岛屿,又将两颗明珠嵌在岛上,化为两座天湖。仙女们被这如画的景致所吸引,纷纷脱下绿色衣裙来到湖边嬉戏,却不料忘了时间。当天门将要关闭时,她们来不及披上锦带便匆忙离开,而这些遗留的绿色锦带最终化为了广袤的草场。

传说很美丽。但地质专家对嵛山岛的形成给出了学术上的阐释,他们认为,高山天湖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导致局部产生断裂而形成的断裂湖,而湖泊淡水主要来源于常年笼罩在岛上的连绵云雾。大小天湖四周的山地构成了一个类似烟囱的通道,使湖水蒸气得以聚集上升,当蒸气遇到海上吹来的冷风时,就会凝结为雾云或雨云,然后以降水的形式返归于万亩草场,大量的雾气凝水也因此渗入大小天湖之中。
关于海上草原的形成,除了适宜的气候条件外,水源和土壤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