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都督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的名称。当时,名义上采取州郡县三级政区制度,实际上还出现了都督区这一制度。蜀汉占东汉益州一州之地,但地域广大,也设有都督区,包括汉中都督区、巴东都督区、江州都督区和庲降都督区。
汉中都督区是刘备集团打赢汉中之战后设置的。汉中都督区辖汉中郡和武都郡,与曹魏的雍凉都督区接壤。对于蜀汉来说,无汉中也就无川中,因此汉中都督区是最重要的。汉中不但是北伐的发起地,也要承担最沉重的防守任务。第一任汉中都督是魏延,在任期间,他针对汉中连接关中平原的四条栈道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搭建起了以汉中为中心的防御体系。汉中都督的官职之高,地位之尊崇,远非一般大臣能比。
巴东、江州两都督区要从巴郡的历史说起。东汉的巴郡面积广大,且人口稠密。初平元年(190年),益州牧刘璋将巴郡一分为三:江州至临江置永宁郡,朐忍至白帝置固陵郡,垫江以北的区域属新的巴郡。到了建安六年(201年),永宁郡改称为巴郡;巴郡改称巴西郡;固陵郡改称巴东郡,并分置两县为巴东属国(刘备后改涪陵郡)。这四个郡合起来俗称“三巴地区”。巴东都督区因治所在永安宫,该都督区又俗称为永安都督区。巴东都督区仅辖四县,在四大都督区中面积最小,但重要程度却仅次于汉中。永安是益州东面门户,是扼住东吴水军沿长江水道入蜀的关键。
担任巴东都督的将领能力必须齐全,既要能整军备战,又要具备一定的外交才能,还要忠诚可靠,防止被吴国拉拢。建兴四年(226年),汉相诸葛亮命李严迁江州都督,以征西将军陈到为永安都督。陈到是豫州汝南人,自少年时就追随了时任豫州刺史的刘备,是其亲卫队白毦兵的统领。他守护刘备近30年,其官职、地位仅次于赵云。延熙十年(247年),陈到在任内去世,是蜀汉任期时间最长的都督。
江州都督区地处其他三大都督区之中,除了巴郡外,还兼辖巴东郡和涪陵郡。该都督区负责筹集粮草,征调兵员,同时拱卫成都。刘备攻占成都后,任命费观为江州都督兼巴郡太守。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决定东征后,命反对东征的赵云接替费观担任江州都督,将自己的身后安全交给了这位追随多年的老兄弟。一年后,刘备败归,赵云果然第一时间前来接应,并逼退了追击的吴军。之后李严父子先后接任江州都督,后李严被流放,李丰被调离。建兴十二年(234年),前军师、前将军邓芝被拜为江州都督;后升车骑将军,继续担任江州都督。邓芝不仅懂内政和外交,还深通兵略。延熙十一年(248年),涪陵郡叛乱。邓芝亲率大军征讨,最终杀死叛军将领。
庲降都督区是四大都督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占到了全部国土的一半,管辖整个南中地区。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平蜀,在南中地区设庲降都督,治南昌县(今云南镇雄),辖朱提郡、越巂郡、建宁郡、牂牁郡、永昌郡。蜀汉建立后,庲降都督改治平夷县(今贵州毕节)。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又增加兴古郡、云南郡两郡。延熙年间,庲降都督徙治味县(今云南曲靖)。
建兴十一年(233年),南中豪强刘胄叛乱。诸葛亮命马忠南下平乱,并接任庲降都督之职。马忠很快平定了叛乱。他为人宽厚有度量,南中人对他既敬畏又爱戴。延熙十二年(249年),马忠在味县去世。当地百姓都自发前来凭吊,很多人哭得涕泪横流,甚至还在私下里设立庙宇来祭祀他。
蜀汉一朝,共有18人出任都督,半数以上政绩都是极其出色的。尤其是王平、邓芝和马忠三人。他们在任期间,体恤百姓,励精图治,维持了辖区10多年的安宁和稳定,被后人尊称为“平安三侯”。陈寿《三国志》高度评价这三人的功绩,“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迹。”
蜀汉灭亡前夕,四大都督已经都不再设。魏军进入成都之时,镇守南中的霍弋、驻守永安的罗宪都不是朝廷敕封的正式都督。霍弋曾是刘禅的太子舍人,与刘禅一同长大。他在成都失守后,拒绝了下属立即投降魏国的建议。直到得知刘禅得到司马昭善待后,霍弋才率南中六郡投降魏国。罗宪亦在刘禅投降后,率领部下们痛哭三日。此时,东吴却再次背盟,想乘机夺取巴东。罗宪仅凭两千兵力,挡住了吴国头号名将陆抗所率领的数十倍兵力。这场攻防战长达半年之久,最终以罗宪的胜利而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