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是如何“扫地”的
作者 马庆民
发表于 2025年3月

在形容文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时,我们常会用到一个成语:斯文扫地。但其实“斯文”与“扫地”,最初并没有什么关联。

“斯文”最早出现在《论语·子罕》中, 说的是孔子周游列国,在从卫国到陈国时,路过一个叫作“匡”的地方。鲁国有一个叫阳虎的人经常来侵犯“匡”,因此“匡人”都很憎恨他。巧合的是,孔子和阳虎长得很像,所以“匡人”把孔子当成了阳虎,到处捉拿孔子,最后导致孔子和弟子们都跑散了。五天后,孔子找到了颜回,对他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回说:“夫子还没死,我敢死吗?”

于是,孔子感慨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斯”是“此”的通假字,意为这个、这种,“斯文”即这种文化。这段话的意思是: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文化不就在我这里吗?上天假如想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假如不想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后来,“斯文”逐渐用来指代文化人和有修养的人。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