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喝酒和学术怎么能搞到一起?”但学术酒吧真的把两者完美融合了!
最近,从上海、北京到广州,一种新奇的文化活动——学术酒吧,悄然走红,成了年轻人的新宠。在这里,啤酒搭配知识,笑声中夹杂着深刻的思考,让人直呼:学术也能这么“接地气”!这股热潮有多火爆?只要在社交平台上一发活动预告,每次限定六七十人,名额几乎是瞬间就被抢光。
学术酒吧的故事,起源于英国,叫作SciBar,是由英国科学协会发起的一项公益活动,旨在让更多普通人接触和了解科学。就像电影《心灵捕手》里那些在酒吧里激情辩论的场景,学术酒吧提供了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博士和青年学者能够与公众近距离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一座桥梁。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酒吧的概念跨海而来,扎根在中国。特别是在上海,这座被誉为“魔都”的城市里,学术酒吧找到了新的土壤。很快,这种形式风靡开来,从北京、西安、武汉到福州,再到广州,成为一种流行的城市文化现象。
那么,人们来到学术酒吧,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是短暂的好奇,还是真的能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学术酒吧的到来,又会怎样引发不一样的城市化学反应?
2
带着这些问题,我来到了广州一家名叫“克莱因homebar”的小店。老板阿达,一个自嘲为“哲学差生”的逻辑学硕士。2024年9月20日晚上,“克莱因homebar”举办了一场以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为主题的学术分享活动。我作为其中一员,见证了整个过程。为了保证活动的质量,阿达采用了预约制,所以很多人由于名额有限而未能参加。
走进“克莱因homebar”,你会立刻感受到这里的不同。没有传统讲座那种严肃的氛围,这里更像是一个舒适的聚会场所,人们手里端着酒杯,自由地交流着,完全没有拘谨的感觉。周边椅子随意地摆放在各处,每人都会拿到一张主题纸,上面大片空白的横线,供你记录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