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从《马桥词典》到“耶鲁词典”
我任教耶鲁中文项目已近三十年。“中国当代小说选读”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是我一直教授的两门高级中文课。“中国当代小说选读”的课本是我自己编的,主要选的是苏童、余华、史铁生、刘恒、莫言、王安忆、韩少功、王朔及朱天文的著名作品选段。其中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入选,曾引起一些教学同行的异议,曰:《马桥词典》借湖南马桥方言来探讨风土文化,地区方言其实不适合用作汉语教学的“语料”。殊不知,每个学期的中文教学走到《马桥词典》这一课,在课堂上都会呈现出一种热烈参与而异彩纷呈的场景。因为《马桥词典》独特地从方言语词拓展成文化根源追溯及其趣闻故事,使得耶鲁学生们“脑洞大开”。每个学期末学生完成最后一篇作文,在双语甚至多语的比较中,学生开阔的思路和精准的中文表述往往绽放出奇思奇彩,让我叹为观止。我常常这样向学生感慨:阅读你们的作文,你们成了我的老师。他们几乎每一篇作文都令我眼界大开,增智获益匪浅,所以总是深有期待。
下面编选的,就是刚刚结束的2024年秋季学期耶鲁学生读《马桥词典》后上交的作文精选。文章作者各有不同的华、洋背景,但都达到了中文表述的高超水平。(各篇基本上保持了学生作文的原貌,我主要作了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上的修订。)或许,这也可以视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某种亮丽结晶吧。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耶鲁的中文课其实就是国内大学的“公共外语课”。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大多为本科生,也有研究生。他们大多各有自己的专业(以中文——“东亚研究”为专业的反而是少数),选修中文,只是他们在耶鲁的“通识教育”中一个自主的和兴趣的选择而已。文题,其实源自我多年前为中文教学有感而发的一首习作《秋心》:“醉紫沉红画重山,天风海雨入斑斓。几番浓淡几分墨,一点秋心万树丹。”
苏炜写于2024年12月11日期终考监考时
“背景”——如何超越中英时空?
游来吉(Malachai York)
学习中文,让我的英文变得更厉害了。有一件事常常让我感到惊讶:那就是一个单词可以有这么多不同意思。学习中文帮我看见词语“背后”的这些不同概念与想法。几年前我开始对“background”这个英文单词感到很好奇。“background”最常见的,指的是照片或画作中的主要物体背后的区域场景。这就是“background”最直接的定义。它把“back”跟“ground”这两个词连在一起,只要你认识“back”跟“ground”这两个词,你就能知道它描述的是什么。
用现代语言来说,“background”也指的是计算机荧幕上的图片,例如“computer background”。然而“background”这个词还成了一个用来表示非物质的概念。“background”也指的是人物或事件的历史情况或现实情况,比如“personal background”(个人背景)。这个概念,其实对中文和英文都是如此:中文里也会说“背景介绍”还有“画画的背景”。
我认为这点非常有趣:这两门不同语言的词,都基于一个非常相似的理念。但是我认为最有趣的点,是这两门语言中“back”和“背”这个词的使用。在两门语言中,“back”和”背”都指我们的物理背部。为什么这两种语言都会有物理背部处于“后面”的概念呢?直到今天,我还不知道“背景”和“background”这个词,是否是分开发展的,还是某一门语言的概念常常是借鉴自另一门语言的。很多时候在我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我开始思考英文的用语以及语言中突显出来的概念。
在英文中,“back”有更多的意思。除了描述一个事物的位置——在后面,它也可以是一个动词,比方说“They called me back”、“Don’t hold me back”或“I want you back”。“They called me back” 的意思是“他回拨了我的电话”。“Don’t hold me back”可以翻成“别阻止我”。“I want you back”的意思是“我想要再拥有你”,但是也可以翻译成 “我要你回来”。在这些英语语境下,中文的“背”字,没有一个完全相似的用法,同样不能用“背”甚至不能用“后面”来代替“back”。
英文“back”,一般都描述一个东西回到它之前的模样或之前的位置。但在第二句话(“别阻止我”),“back”的用法又不一样。虽然“back”在这些句子里意思很不一样,它还都带一点“后面”的含义。像我在上面说的,过去的都带一种在后面的含义(“个人背景”的“背”指向过去),而且语词没点明的“未来”,就在词语隐指的前面——所谓“有‘后’必有‘前’”。为什么?我能想到一些简单的、直接的解释,但我不能确定。毕竟,虽然使用“背景”的我们,其实是“站向未来”,但这个“未来”我们却永远看不到它,语词“背景”一直看到的,是背后的、过去的。但是,也许如果未来在我们前方,那将支持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对未来的希望与想象。这种空间和时间的观念,重视“背后”而追逐“前面-未来”,似乎非常“资本主义化”呢。
然而,并非所有文化,都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从“前”“后”看待时间和空间。在澳大利亚的Pormpuraaw土著社区的Kuuk Thaayorre语言中,他们并没有个人的左右、前后感觉。相反,他们使用东、北、西、南来指代方向。同样,时间也不像我们习惯的那样,相对于身体的未来和过去——未来在“前”,过去在“后”——他们却是用从“东”到“西”来映射时间和空间的。也许他们的时间与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有关。
看到不同社群以不同方式来理解时间与空间,是很有趣的。这引发了一个问题: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实?
“锁 定”
刘家武(Nick Liu)
俚语总是像春天的藤蔓一样,在大学生的文化中迅速蔓延。扎根于宿舍、图书馆和深夜聊天。当今的热词“锁定”(lock in),便是如此。
从表面上看,这个词是说对专注的召唤。但像所有好的表达一样,它是多层次的。“我得锁定一下(I need to lock in)”, “我现在超级锁定(I’m so locked right now)”, “我在图书馆坐了三个小时,但就是没法进入锁定状态(I spent three hours in the library,but just couldn’t lock in)。”每种用法都揭示了它不同的含义,而其灵活性则证明了它的持久生命力。在耶鲁大学,专注是一种资本,“锁定”已然成为一种口头禅,一种生活方式,有时还是一种绝望的呐喊。
从本质上讲,“锁定”( lock in)指的是对全身心投入的关注。这是学生在图书馆里拼命写作业的奉献,是篮球运动员打赢加时赛的秘诀,也是玩家在竞技游戏的最后几秒决胜时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