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书话
作者 朱航满
发表于 2025年3月

未到云居寺前,我对此地知之甚少。略有所知,还是临出发前,带了册《日下旧闻考》,仅在路途上粗粗翻阅了,其中有《双崖集》所记文字,印象最深,所写云居寺之风景令人神往:“出独树村四里,两山对峙,外隘内豁。小溪中出石,参差如犬牙,水触石流,潨潨有声。沿溪行十里,有巨石数十横布水中,蹑以渡,登平冈以望峰峦,不可胜数。中一山石火焰而草树独盛,询知为白带山小西天之径在焉。迤逦至山麓,壁立似不可登。徐望之,有磴道直上,及山半,有石室曰‘义飰厅’。唐乾符中僧藏贲所建。折而东,凿石为道,广不满尺,横于山腹者一里,折而北,条石为阶,凡九十九级,级尽行百步,复有阶如前……皆以石为之,下以石甃地使平。”又记藏经洞,亦称奇:“壁皆嵌以石刻佛经,字类赵松雪。中四石柱,柱上各雕佛像数百,饰以金碧。堂之前石扉八,可以启闭。外有露台,三面以石为阑,设石几石床,以为游人憩息。禅房庖湢皆因岩为之。堂左石洞二,右石洞三,复有二洞在堂之下,石经版分贮其中。”再记藏经洞外风景:“洞北有石池石井,池广七尺而深半之,井北有泉自窦中出,涓涓不绝。又有石龙王像,民祷雨则祈之。古木苍藤,樛错阴翳。由泉窦之南,缘小径盘屈至山顶,有五石台,台上皆有白石小浮屠。”云居寺中有十二块名碑,其他石刻则难以尽数:“寺僧言后院中石刻犹多,在榛莽中,或立或仆,多唐时所刻。”

《双崖集》系明代周忱所作,其人算不上文学家,但他这段关于云居寺的文字,倒是写得分外质朴清新,尤其是最后抄引寺中后院石刻文字,颇多苍莽之感。据周忱所记,可以得知古人前往云居寺,行路十分艰难,但云居寺之风景别致,尤以山势险峻、水流丰沛、经文石刻丰富而令人流连。《长安客话》也有记述,可补对云居寺之认识:“石经山,峰峦秀拔,俨若天竺,因谓之小西天。寺在云表,仅通鸟道,曰云居寺。迤南三里有石级,长里许,级尽,东折为雷音殿,四壁镌梵语,悉隋唐人所书,复有洞七,即知苑藏石刻处也。”《畿辅仙志释》所记则更令人称奇:“静琬姓氏里居不可考。访求名胜至燕涿山北白带山,见峰峦灵秀,遂采石造十二部石经。自隋大业迄唐贞观,大涅槃经成。是夜山吼,生香树三十余本。六月水涨,忽浮大木千株至山下,因构云居寺。明皇第八妹金仙公主增修。今香树林后琬公塔存焉。”《日下旧闻考》另有关于碑刻石经的诸多记载,此不再录。这些便是我对云居寺的初步认识。待用了半日时间抵达云居寺,却多少有些失望。其一是云居寺在抗战中已全部焚毁于日寇战火,如今的云居寺是近些年才重建的,我在寺院浏览一番,尚有个别院落还在重修之中;其二是访问之时,正值酷暑,寺中人员告知前往藏经洞,需要登山,费时费力,天黑前恐难返回,亦有中暑风险,故而此行留下遗憾。

虽然云居寺被日军炸毁,成为一片废墟,但仍残留大小古塔十余座。云居寺本为双塔对峙,堪为标志,但战火毁去了南塔,仅留下北塔,近年来南塔重修,颇失古朴之姿。北塔四周的小塔最为特别,当时游览时,恰有工作人员引导,才得知这些小塔多为唐时遗迹,塔内有佛像雕刻,十分生动,我向内观望,果然称奇。小塔的石龛旁,还有金刚力士的浮雕,也是惟妙惟肖。如不是工作人员告知,很难注意这些古迹的小细节,恐怕也只会做个匆匆的游客罢了。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