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与《少年印刷工》
作者 潘有刚
发表于 2025年3月

茅盾先生是从翻译儿童文学开始他漫长的文学道路的,如《大槐国》等童话作品,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很有影响力;茅盾先生对儿童文学也很有研究,撰写了大量关于儿童文学的文章,一直关心重视儿童的精神食粮问题。直到去世前两个月的1981年1月26日,他还和著名作家夏衍、曹禺等一起,联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想想孩子们吧》一文,呼吁“为孩子们做件好事,也是为祖国的未来做好事”。但是,茅盾写的儿童长篇小说《少年印刷工》1936年发表后,一直没有出版单行本,一直到茅盾去世后的1982年4月,才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前后整整相隔了四十六年!其中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1936年1月,开明书店创办了《新少年》半月刊,当时杂志社社长是夏丏尊,总编辑是叶圣陶,夏先生和叶先生都是茅盾的老朋友。在筹备过程中,夏丏尊找到茅盾,希望茅盾为这个新创办的刊物写一部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连载小说,作为支持。当时茅盾回答道:“我虽然写过一些儿童文学的评论,但是从来没有写过儿童文学,你找错人了。”坚决推辞。可是,夏丏尊不让步,对茅盾说:“你提出了理论,何不亲自实践一番?”又说:“最好你写这样一个连载小说,通过故事让小读者得到一些科学知识。”茅盾笑道:“你的要求太高了。”后来,夏先生又给茅盾写信,茅盾终于被说动。其实,茅盾答应此事,估计与当时杂志主编叶圣陶有一定关系,因为茅盾的许多作品都是经叶圣陶的手发表的,如茅盾一鸣惊人的处女作长篇小说“蚀”三部曲。据说,茅盾颇费思量,最后决定写一个失学少年通过劳动成长为一个印刷工人的故事,因为印刷工人的故事,茅盾非常熟悉,他写了二十多年的书,对印刷工的工作早已了然于心。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