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穷水尽是何处
作者 陈彩虹
发表于 2025年3月

2024年的国庆假期,七日之长。读哲学,读宗教,读历史,读数学,读科学方法论,听线上人工智能专家的讲座。读出了一大堆思考,听出了一大堆问题。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那个既陈旧,又新鲜,还令人忧虑的说法,人造的“机器”未来会主宰人类吗?这个问题,因为“人工智能之父”辛顿获得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越发令人浮想联翩。今天的“机器”,自然是指人工智能。

一般来说,现代科技是人类知识和技能的总和。现代科技的具体存在形态,则是专业板块式的结构体系。形象地描述现代科技,既可以用一棵大树,也可以用一片森林。前者体现出科技系统的大统一性,整体完备,有核心主干来连通分叉枝节;后者表明科技系统结构的平行态,树木之间有关联但相互独立,大系统并非一个完全整体。相比而论,一片森林的说法更符合现代科技的存在状态。人工智能,也就是这片森林里的一棵树,时下的成长态势格外出众,木秀于林而引人注目。

人类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大致可分为“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两大类。通常情况下,“确定的”部分,才可称为知识和技能;“不确定的”部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划归到信仰的层面——要么在现实经验里“看不见,摸不着”,要么在抽象形式系统(如数学、形式逻辑等)中无法自洽,无法加以推理、运算和证明,只能是想象式猜测或猜测式想象,但笃信其会在未来转化成“确定的”存在。在这里,我们简化用“知识”和“信仰”来思考讨论科技中“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两块内容。

人工智能“确定的”知识和技能,正在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按照专业人士的理解和判断,人工智能虽然当下还处于“人机互动”或“人机对话”阶段,“机器”尚未能脱离人来独立行事;但它超越人类智能的某些特征十分明显,如语言运用、计算,一些推理和预测等,并且还在扩展努力转化大量“不确定的”知识和技能为“确定的”形态,机器深度学习的大模型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意味着什么?

在专业人士看来,这意味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智能,始终朝着既定的终极目标在前行。“人工智能之父”辛顿就认定,机器深度学习再向前走一步,人工智能很可能实现并超越人类“思考”的功能。如此,“人机互动”就将由“机器”独立自控所替代,人类智能就会完全落后而不得不让位,人类被“机器”控制的时代就这样到来了。如同当年居里夫人发现镭,忧虑其可能造祸而不是造福人类一样,人工智能的前景,人类的造物将成为人类的主宰,令人无法不忧心忡忡——辛顿毫不含糊地说出了这样的忧虑,现在整个世界都在传递这种情绪。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