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向“新”求“质”
作者 丁永玲
发表于 2025年3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高校以基础研究突破为根基、前沿技术探索为引领、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支撑,通过与企业互通资源、共建平台与协同研发,构建从原始创新到技术转化再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跃升的战略性引擎。然而,进一步激发高校创新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各要素充分涌流和汇聚,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高校创新困境

从科技创新的规律看,要把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新动能,不仅要重视“从0到1”的基础研究突破和“从1到10”的应用基础研究突破,同样要重视“从10到100”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从100到N”的大规模产业化。具体而言,第一,实施有组织的校企合作,精准匹配科技需求与供给,解决“卡脖子”问题。2022年,教育部牵头组织实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截至2024年3月,该协同创新平台参与高校共计500余所,参与企业超2000家,收集技术研发需求超3500项,成功帮助一批企业对接高校,解决了技术研发难题。第二,高校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孵化器和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订单式、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原创性创新、颠覆性创新,还需要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创新,实现从概念设计、技术研发到中试再到产品的“全链条”创新。

从现实情况看,校企合作在孵化高科技产业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首先,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