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为手段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 孔祥智
发表于 2025年3月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发布的第22个一号文件,是乙巳年伊始中共中央送给广大农民的大礼包。文件共分6大部分、30条措施。文件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持续”“四个着力”,即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文件继续强调要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调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建设的引领作用,强调改革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推动作用。限于篇幅,本文仅从这3个方面对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解读。

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是新世纪以来22个中央一号文件的重中之重。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30条措施中,9条措施被划归这一大类。

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今年把“工程”改为动员程度更大的“行动”,并且从粮食作物扩大到油料作物,旨在解决我国油料供给的不足。文件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其中,“品质提升”是今年一号文件新增加的内容,旨在强调我国的粮食供给,不仅要保证数量,还要保证质量。

保持畜牧业稳定发展。近年来,畜牧业发展像“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给城乡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调控手段,确保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畜产品稳定供给是2025年的重要目标。文件提出要做好生猪产能监测和调控,促进平稳发展。强调要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把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结合在一起。

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有确保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才能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文件提出,要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确保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文件提出要完善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和验收标准,不仅要数量,更强调质量。

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调攻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要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引,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要依托“南繁硅谷”等重大科研平台,针对我国大豆、玉米平均产量只相当于美国60%左右的严酷现实,尽快培育出大豆、玉米等重要农作物的突破性品种。加强本土畜禽品种的抢救和培育,发挥本土品种和外来品种的杂交优势,实现后来居上。在机械技术上,由于主粮作物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重点应放在丘陵山地机械化、大棚温室机械化等薄弱环节和薄弱领域,加快推进农业装备化进程。适应科技发展大趋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装备农业机械,推进农业机械技术的智能化。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2023年,夏粮因黄淮地区罕见的“烂场雨”减产25.5亿斤,因此,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非常重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强化气象服务,加强气象灾害短期预警和中长期趋势研判,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