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作者 关利欣
发表于 2025年3月

现代商贸流通作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全球竞争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促进经济运行降本提质增效,需要把握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意义源起

2020年,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提出,要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加强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健康发展。2024年,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优化主干线大通道,打通堵点卡点,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鼓励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结合的物流新模式。如何理解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从理论上看,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源于流通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通理论,流通是产品从生产领域最终到达消费者之间所必须经过的一系列过程。广义上的流通,即“人类生产成果或生产要素流动”,可以理解为一切凝结人类劳动的有形与无形物,以及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狭义上的流通,仅包括有形商品或产品的流通,一种伴随着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即“商流”;另一种是商品或产品实体的转移,即“物流”。商贸流通对应“商流”,是流通的核心功能,是对交换、商业和贸易等经济活动连续的、总体的考察,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产业体系,也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和桥梁。从系统论角度分析,商贸流通体系包括支撑经济活动顺畅运行的所有组成部分,涵盖商贸流通主体、商贸流通客体、商贸流通载体、商贸流通方式、商贸流通环境等。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是指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商贸流通体系。

从实践上看,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主要涵盖批发、零售、商贸物流等行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商贸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商贸流通主体分工更加细化,批发、零售、物流、供应链等市场主体不断演化;商贸流通客体构成更加多元,在生产资料、农产品、工业消费品之外,还有服务、数据、信息等新内容;商贸流通载体设施不断完善,仓储、物流、电商平台、冷链等布局更均衡;商贸流通方式加快创新,从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到电子商务、直播经济,技术创新应用加速迭代;商贸流通环境持续优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内外贸一体化步伐稳步推进。《“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建设“一市场、两体系、三支撑”的重大任务,其中,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是构成现代流通体系的两个核心体系之一。同时提出,打造数字化、智慧化、开放型现代商贸流通体系。2024年,财政部、商务部发布《关于支持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的通知》,要求以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为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消费、保障民生提供有力支撑。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基本建成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高效顺畅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重要意义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不仅是我国“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部署。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着力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供求动态均衡。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有利于发挥其社会商品交换的媒介作用,推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循环畅通,实现社会再生产的顺畅运行,并通过较强的产业组织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敏捷反应,助推供需双方精准匹配,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服务提振消费扩大内需。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消费作为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