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通运输“畅循环”促交通物流“降成本”
作者 丁金学
发表于 2025年3月

我国物流成本高企,已成为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推动交通运输循环畅通是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手段,要准确把握经济循环中的交通运输断点、堵点、卡点,加快畅通交通运输循环,提升资源要素流转速率、频率和效率,切实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畅通交通运输循环对有效降低交通物流成本意义重大

交通运输是实现要素资源畅捷流转的基础和纽带,是国民经济循环运行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支撑与组织性、服务性保障,对降低物流成本、畅通经济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规模庞大、覆盖广泛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网络密度、覆盖广度、通达深度显著提升,重点区域一体联通,城市群都市圈加速成网,城市乡村广泛覆盖,内陆边境深度通达,国际国内互联互通。截至2024年,全国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极大促进了国民经济更大规模、更有效率、更高水平循环畅通,为保障全国经济社会运转、促进物资高效流动提供了有力支撑,为超过134万亿元GDP经济总量、超过43万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48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60万亿元社会物流总额、14多亿人民人均每年40多吨货物运输需求提供了有效保障。

尽管我国已建成超大规模交通运输网络,但超大规模交通运输网络并未充分发挥高品质、高水平、高效率的运输组织和服务效能,交通运输服务供给与现代经济运行、现代产业组织、现代流通循环的精准适配矛盾愈发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难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新时期,需要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着力推动交通运输循环畅通,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扩大循环规模、提高循环效率、增强循环动能、保障循环安畅、降低循环成本中的重要作用,更好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总体来看,加快推动交通运输循环畅通,不但有助于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切实优化交通运输服务供给,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循环流转,降低物流运行成本;而且有助于精准构建适应产业经济高效运行的交通运输体系,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创新运行组织模式,促进交通运输与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提升物流供需匹配效率,降低物流组织成本;同时还有助于构建统一有序交通运输市场,强化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提高实体经济企业竞争优势和经济整体运行效率,以做大蛋糕的方式摊低物流成本。

交通运输循环运行面临四大突出难题

我国交通运输整体上已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仍然存在服务效率不高、运行组织不畅、协同能力不强以及发展动能传统、衍生增值有限、数字赋能欠缺等突出问题,尤其是与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要求相比,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仍有诸多不足,制约了交通运输的循环畅通运行。

高标准设施联通难,交通运输循环仍存断点堵点卡点。当前,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仍存在不少“断头路”“瓶颈路”,尤其是跨行政区划的交通基础设施,由于不同地方政府的核心关切、不同投资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跨行政区划的交通工程项目统筹协调难度较大,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断点、堵点、卡点亟待打通。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