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凝聚”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协作为
作者 陈希琳
发表于 2025年3月

春雷惊蛰起,议政正当时。

2025年3月4日至1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简称: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在京召开。来自34个界别的2100余位全国政协委员,汇聚北京。

群贤毕至,共绘发展蓝图。

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正式拉开帷幕,肩负着人民的期望,委员们满怀期望、拾级而上,井然有序地步入人民大会堂。

开幕会上,与会全国政协委员审议通过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议程,听取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

众志成城,同谱时代华章。

自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以来,全国政协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政协履职工作不断深化。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二是隆重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大问题建言献策。四是积极发挥专门委员会基础性作用,激发政协委员履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围绕中心献良策,服务大局显作为——

一年来,政协工作硕果累累,为国家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根据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以来,共提出提案6019件,经审查立案5091件。立案提案中,委员提案4609件,集体提案482件,其中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提案354件。遴选并督办重点提案77项。99.9%的提案已经办复。总体来看,提案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建言献策,一大批意见建议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举措,落实到相关发展规划、法律法规和制度文件中,提案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经济发展,重中之重。

中国经济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道稳健前行。2024年,中国经济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4万亿元,增速达到5%,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新产业新业态竞相涌现,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日新月异。绿色生产力蓬勃发展,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领跑世界。

经济议题历来是全国政协履职的重点方向。一年来,全国政协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提出提案2200余件。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刘结一在发言中表示,一年来,全国政协围绕一系列重要经济议题积极建言献策,助力经济回升向好,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每季度举办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动态分析经济运行的阶段性特征和卡点堵点问题,为完善宏观调控提出针对性强的意见建议。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入调查研究、协商议政,涵盖经济体制改革、数字贸易、海洋经济、金融强国建设等诸多领域,为相关部门制定和落实政策提供参考和支撑。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产业国内有序转移、完善对口支援机制等开展民主监督性视察,聚焦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加强黑土地保护等开展专项监督,助推有关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委员们深入地方、企业和高校,就区域经贸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主题讲政策、出点子、聚共识,推动形成合力。专家学者委员积极发声,引导社会各界准确把握中共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工作部署。企业家委员既为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又扎实办好企业事业,向社会传递信心。

以新求变,以变求进。

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机勃勃。2024年,我国新质生产力收效显著,经济发展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一系列科技成果接连亮相,一项项“黑科技”闪亮登场。传统产业追“智”逐“绿”,智能装备快速普及。全球189家“灯塔工厂”中,我国占79家,其中近半数来自钢铁、食品等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未来产业布局蓄势。人形机器人上“春晚”扭秧歌,无人机飞夜空放“赛博烟花”,人工智能开源大模型引发世界热议。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过半。

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全国政协议政建言重要着力点。在助推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方面,全国政协紧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组织政协委员和全国社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开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学理化研究阐释,形成多篇研究报告,以认识的深化提升行动的实效。盯住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出实招。密切跟踪国际前沿动态,深入科研院所和企业一线调研科技成果转化、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创新药研发等课题。聚焦数据要素市场、人工智能应用等主题深度协商座谈,分析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途径和体制机制保障,提出针对性、前瞻性对策建议,得到主管部门重视和采纳。政协委员中的名家、大家、专家举办8场“委员科学讲堂”,面向公众讲授通用人工智能、纳米科技前沿与产业化等科普知识,营造推进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氛围。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乡村全面振兴展现新气象。过去一年,我国“三农”发展交出亮眼答卷。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超过3300万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乡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实际增长6.3%和6.5%。

本文刊登于《经济》2025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